pos机开机出现白板,面板专家万字解读产业链投资机会电话会纪要

 新闻资讯  |   2023-04-23 10:29  |  投稿人:pos机之家

网上有很多关于pos机开机出现白板,面板专家万字解读产业链投资机会电话会纪要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pos机开机出现白板的问题,今天pos机之家(www.poszjia.com)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pos机开机出现白板

pos机开机出现白板

日期:20210323

实录内容

【主持人】:各位投资人,大家下午好。我是天风电子团队的张健。今天非常感谢大家在下午还在交易的时间参加我们的电话会。我们线上会议在邀请函里面讲的非常清楚,我们是非常看好今年电子板块顺周期的机会,顺周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后疫情时代,需求整体上是复苏的。第二,在顺周期里面今年大家整体为上游的一些大宗价格是上行的周期。在电子行业里面会有一些领域,它能够转移成本,或者说能够因为供需的关系能够涨价的,所以整体的这个板块机会是比较大的。我们这边也看了一下在电子指数从1月1号到现在的涨幅,我看了一下大概前两天排名前十的基本上有六个是面板和被动元器件等。我们前面在整个底部也实时推荐的两个板块。所以今天这个专场是组织了面板产业链的专场。星期四下游还有被动元器件的专场。

今天这个专场是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邀请非常资深的面板专家,给大家讲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面板的几个季度的价格周期以及未来两三年整个行业格局变化上的大概的判断。

第二,我们邀请到的是上市公司TCL科技的核心的华星商显业务部的负责人。因为其实面板行业有一个很大的点,就是现在除了传统的一些3C的消费需求以外,现在很多增量的市场,比如商显现在是一个很大的增量的需求。第二场由TCL华星刘总做分享。

后面三场分别邀请到激智科技的董事长张总,还有三利谱的偏光片的行业龙头董事长张总,还有新兴的OLED发光材料,目前也是在上市公司里面唯一的把这个作为主业的上公司奥来德轩总给大家讲一下发光材料这个行业的公司情况。

今天整个的大概安排就是五场会议和交流。每一场初步的是40分钟,嘉宾演讲大概在30分钟左右,每一场会有大概10分钟左右的交流,如果各位机构投资者有问题需要去向嘉宾请教的或者咨询交流的,可以把问题发给我或者发给销售,或者在链接上也可以在线上提问,我会找一些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跟嘉宾进行互动。

我们接下来直接进入到第一个演讲的内容,就是我们邀请到的是国内头部面板公司资深专家,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2021大尺寸面板供需和价格专题

演讲人:国内头部面板公司资深专家

【专家】:很荣幸作为第一位跟大家进行行业分享。先从宏观的角度把行业的整体的规模情况以及大的趋势演进的情况说一下,后面可能是着重于近期的

特别是今年整体的面板的供需情况的分析。大体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就开始。面板行业分析,主要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下面板行业,尤其是中国在这个里面的份量。从今年的整体产能落地情况看,国内的面板厂,特别是中国为母国的晶圆厂的企业,今年就会超过全球产能的一半。除了这些国有厂家之外,其实还有海外注册的企业,但是它落脚在中国,把这块的企业产能算进去,整体上今年可能会超过6成,在中国的面板企业。其中面板华星一家就超过40%,这其中刚收购熊猫,所以今年年度应该会超过25%以上,有的可能预计会到3成,这个都是机构的一些预测和分析。

目前的时间概念上的产能,后续还会有一些新增产能以及海外一些产能的变动会影响到整体行业中国面板行业的一些权重。考虑到三年之后,以现在这个时点看,新兴产能可能除了华星还有一条大线之外,基本上我们看到的要么是10代线,要么是封顶,或者是爬坡,这三年应该没有明显的差别,除了华星之外。所以从这个基础上去分析,大概3年之后大陆面板企业行业占比就会超过7成,结合国内的其他的海外对手的中国工厂的产能接近80%。同时BOE和华星依然还会占据20%以上的产能占比。如果惠科比较稳健,同时产能在爬坡良率表现不错的话,3年之后依然还会存在,以它现在的所有产能释放之后,至少会也10%的占比。但是会看到很多不同机构的预测,针对这些企业的一些占比,有一些调整,但是大体的规模应该是在这个范围,所以国内的行业基本是这样一个情况。

经此我们看一下面板的实际市场规模,我们现在以面板的片数作为一个衡量的基准来看。整个大工业链下游是5大方向,从电视、桌面显示器、笔记本、平板电脑到手机。

其中平板电脑,特别是9寸以上到电视我们把它叫做大尺寸的面板应用,从电视整个出口的片数是2.7亿左右。桌面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因为受到疫情的正面影响,去年都是出货达到了接近这5年的高峰,今年有可能还会延续,桌面显示器1.6亿,笔记本电脑2.3亿片数也是非常惊人的表现。平板电脑依然也是受益的细分领域,唯一不太受益的就是手机了,因为去年手机的出货影响受到比较大的负面的扰动,手机大概只有16亿片出货功能,再加上有3亿左右的功能机,整个显示器里面大概有19亿片的出货占比。

但是如果最终出货形态是整机形态的来看,电视去年其实相对出货也是受到正向的影响,包括IT类的都受到正向的的疫情在家娱乐也好、办公也好、教育也好,分别都会受到这些正面的拉动,只有手机是在近5年里头非常低的一个水位上,大概总体加在一起14亿、15亿的区间。所以这个就是目前把以出货片数为口径的一个市场规模的表现。衡量面板的出货规模其实还有另外两个口径,那就是出货面积和零售。去年的出货面积其实当然还没有统计出来,但是基本上出货面积依然认为整体上还会继续上扬。面积肯定会超过2.5亿平方米,从结构上看,因为上一次是说绝对数量,这一次基本是相对占比了,占比就是从出货面积上讲,电视消耗最大的是显示的产能,大于70%,紧接着就是显示器8—10%这样一个占比,家电企业5—6%,接下来是平板电脑+笔电,虽然有将近2亿部的水平,但是因为尺寸比较小。手机是由于整体的规模非常大,比前四个要大一个数量级的出货规模,所以总体的面积出货占比还是有7%左右。另外就是车载,车载面前面积衡量占比很少,大约是1%左右。如果以这样的出货占比我们看一下它的营收,整体的面板营收规模从去年到目前,一般都是稳定在1000—1200亿之间,今年进一步反弹,因为价格上涨反弹到1200亿左右,这里面电视我们看到跟出货占比面积衡量来看,它的营收占比反而是相对比较小的,大概只有1/4左右。显示器是7—8,基本跟它的业绩占比权重是差不多的。平板电脑和笔电加在一起是3倍的面积占比的权重,而手机以及车载,相应的远远大于它以面积衡量的这种占比。所以我们看到这个行业,以大尺寸为主的面板厂或者是有大尺寸业务的面板厂,相应都会受到这次大尺寸涨价明显的受益。这次都会有相对不错的一个市场表现。而手机或者是专门做中小尺寸的面板厂,相对就不会那么受益,因为去年Unit是在下降,目前看它的营收的占比很大,但是因为绝对份额的涨幅有限,这次本轮大尺寸涨价的利好就没有拿到。车载也是,去年下半年有反弹,但是全年看还是下降,因为车载显示就是没有获得足够的利好。我们看到这些新增产能为什么每年都会频频出现?出现其实最大的来源消耗产能的来源就是电视,我们看到电视以2018年的全行业统计看,当年的平均销售尺寸大概是44寸,去年预计是47寸,大体涨了3寸左右。这个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是它的整体由大尺寸带动的面积产能的增加,需要7%以上的新增产能,到2年之后,就是明年,预计会达到49寸,等于再涨2寸,2025年可能涨到51寸,这些都是行业我们自己的趋势性的判断,综合给的数据。所以整体上讲虽然看见它每年幅度有所下降,但是它带来的显著的产能需求是非常庞大的。比如如果说以近5年出货比较低的基准2.6亿万片作为一个衡量基准,每增加1寸的屏幕销售尺寸,比如说从47寸到48寸,需要增加一个什么样的体量的产能呢?大概是6.7Unit这种产能。48—49就更多一些,因为它的整体在增加,每增加一寸带动新增加的面积会越来大。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有一条120K的这种8代线的产能衡量。大体上一年新增的这种基板的面积也是7.9Unit。但是这个是纯粹的以玻璃基板来衡量的一个面积,实际上真正产出的有效产能还要考虑到良率,还要考虑价格以及单片的玻璃基板的切割效率。我们假设按照良率95%,效率90%,平均的切割效率90%来看,实际上这一条7.9的产能,最后有效产出大概也就是…所以大体上打了7折还多一些,这个对于其他的世代线这个逻辑也是依然存在的,而且不仅是电视的尺寸里面有一定的增长,其实包括包括显示器、包括手机大尺寸也在发展,他们多多少少都会带动产能的消耗,这也是为什么每年会新增一部分产能,或者说有些新增产能会集中是放在某一个年份,同时它是要考虑到未来需求的增量,才会促使电子厂家不断地提升。

除了上面销售尺寸带来的产能需求,还有技术、性能需求的提升带动的产能,增加了需求。这个就举一个例子,就是分辨率的增加,所谓的分辨率就是我们你是高清的还全高清的还是4K的?电视我们分辨率的追求目前最少起步是全高清的,实际上现在买大一点的电视,比如55寸的多数都是起步尺寸,现在绝大多数或者说大尺寸都已经是4K了,4K的占比从18年40%,到去年预计已经超过50%,今年有可能超过60%,再往上可能量会明显的十帕这样的幅度了,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尺寸40寸,43寸以下,包括43寸本身,做4K对普通消费者不同容易感受到它的差异,同时这个尺度上去做4K成本反而不太划算,因为不可能全4K化,有可能2022年之后,4K的占比大体上就在70左右。如果以这样逻辑去衡量,刚才说的8.5的120K产能的八代线去生产全高清的55寸的这样的面板的话,大体上可以做400多万台,如果把这些产能转换成生产4K的产品,大概就会下降到650万台,这个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你分辨率增加之后,你的功率,比如光照,包括你的刻蚀,包括后续的模组加工,你的斑点以及相应带来的生产效率的下降,时间的延长,造成你单位时间之内生产的片数绝对数量会下降的,大体上就会下降这么多。每年55寸的产能需求、面板的需求、2020年目前看预估是超过4000万台,这个逻辑就是说4K或者高分辨率的产品面板的比重越高,你不增加产能的角度来看,现有的供给其实是不足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越多,单位时间内产出就会越少,这也是为什么需要不断增加新产能的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也在看今年的产能变化,最大的一个现象就是韩厂的产能变动。原计划韩的两个工厂大体上去年应该都是要,尤其是三星去年底要完全退出生产,LG它是要在主要的竞争性领域,除了一部分特定客户和特殊需求之外,不在竞争性的面板业务方面再存续下去。伴随去年下半年以来单价的迅速上升,造成LG和三星分别调整了产能退出计划。这个计划对于三星来讲还是主要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实际有效供给,因为在公开市场上确实难以达到足够的产能,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全球最大的TV产量,如果在公开市场拿不到这么多产能的话,就必须自己生产,所以这个逻辑是延续到今年。

LG退出是因为确实LG自己下游的业务没有三星那么丰富和多元,面板营收是对它的主要的营收来源。去年市场这么好,它没有特别的理由非得退出,所以产能退出对于三星来讲是战略性的一定要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对于LG可能是有点机会主义,今年市场好我就不用退出,正好我可以延续生产。既然这样,我们衡量一下这两家的产能变动情况。

LG目前看P7或者七代线,跟去年全年相比,明显在下半年逐渐收缩,今年又放出更多的产能。毕竟它这些设备没有停,人员没有完全解决去除的问题,所以他还可以收补回来,新增的产能都没有问题。

P8,目前看也是要提升一定的产能占比,相对看它跟去年相比,七代线上全年增加了420K,今年按照这个产能扩增的计划来看,去年比今年要更加420K产能出货,P8增加435K,合算成出货面积的产能大概是420万平方米。而三星从L7到L8,今年除了L8-2之外,它的L7跟L8-1,等一季度结束之后基本上就要真正退出生产。L8-1到今年年底会停止,所以三星ICD的生产2021年跟2020年相比它是一个绝对减量的过程,这个减的幅度我们把它折算成面积大概是1790万平方米,所以韩厂的一个产能变动是绝对的,大概有1300万左右,这是韩厂的情况。

再看看我们国内的,国内情况一个是十代线和八代线,两个十代的新增产能。十代线主要就是BOE的武汉线,华星的T7,以及夏普的广州线。目前看T7是新增的,从今年一季度预计爬坡,到三季度应该具备小规模供货的条件。因为我们总结了一下,实际从新增产能十代线来看,大体上新增的产能情况如果折成片数来看,今年是比去年增加2000多K,合成2000多万平方米,实际上华星这条线没有讲60K之前或者是60K以后需要稳定1—2个月时间,才能算做实际供货,虽然60K之前,其实出口计划大多都是试车或者是爬良率,给市场形不成有效的供给。 对夏普这条线,我们看它的产业计划是宣称过的,实际上从设备目前还支持不到80K以上的产能,大多到65K算是极值了,后续这些计划我们预测是达不到的,因为设备没有真正的到位。真正十代线的产能释放主要集中在宽线上。而且今年我们看到一季度虽然增加一定的产能释放,实际上价格一直还在涨,它对于市场的影响,目前看得到二季度结束之后看看它的真正有效供给是多少再去做判断。

八代线主要还是惠科的这两条线,刚刚是先做的样品,从做样到认证完,至少得到Q3了,它才有可能有批量的生产能力。所以整体上H2和H4目前是它的主力线,目前也在扩张当中。实际产能扩张的幅度是有限的,整体上我们看八代线的线体的成果、面板的供给,折成片数比去年增加2600多K,折合成面积是1500多万,实际上这个就是把H5跟华星T7都考虑到可能实际有效产能释放是Q3以后,所以整体的产能释放没有这么恐怖。

最终我们看一下影响今年实际有效产能释放的关键因素就是DDIC,DDIC我们看到不同的领域对需求是不一样的,对制成的需求也不一样,最适合显示器主要是8代线190纳米以上的制成,大体上是90—60纳米这样一个区间。90纳米以下,甚至直到28纳米,这些面板需要70亿颗,供电视里面的需求接近30亿颗,这个其实供电视的面板,如果折成…大概每个月需要30万片的8寸的,这个产能大体相当于八寸线的总的产能。所以这个需求量还是非常大的。

除了DDIC面板还需要其他的,包括时序控制器、电源管理、LED驱动器,这些至少每年50亿颗,DDIC在整个半导体供应紧缺大环境下,实际供给被牢牢的限制住,其他的这些新的面板厂产生新增产能对拿到足够的DDIC是没有那么强的信心,这个就是决定今年产能有效释放的关键因素。今年大体评估,今年整体的产能释放,新增产能释放大体上就是一座八代线,一座120K八代线的新增产能,其实这个如果对于尺寸最佳的逻辑看一下,大体上跟今年新增的尺寸需求的新增产能是一致的,今年整体的产能供给和需求来看,是一个相对平衡的。

这就是我今天的报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一下。

【主持人】:谢谢您详细的分析。我这边想请教几个问题。第一,您这边讲了按照今年来看,基本上做一些产能拆分的话三季度以后会有一些新增产能。目前来看我们观测到从去年到今年电视的需求整体还是不错的,价格都是涨的,从去年6月以来涨的非常多的,您对今年的价格的趋势是大概怎么判断的呢?因为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第三方机构其实二季度价格还是非常坚挺的,您对今年四个季度是怎么样的判断?是不是不同的尺寸可能会也不同的情况。

【专家】:今天这一块我们看,其实下游整体无论是代工厂、加工制造环节的库存还是说整机库存,以及目前的渠道库存,属于都是比较低的,大体怎么说呢可能一些整机的库存,都是在4周左右,渠道库存有的只有三周不到,甚至更低一些。现在看至少三星的产业计划是非常激进的,这个行业三星的话语权的权重非常高,他如果积极采购别的厂不敢不跟,即便他觉得价格很贵,但是如果三星获得更多的面板资源,你如果有足够的囤货,可能后续的市场份额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后续这些品牌也会看三星的,TV目前看三星非常乐观,至少三星对32寸可能不是那么感冒,但是40寸及以上的目前看都是非常注意的。包括其他的品牌厂,因为43寸以下包括32,而且整机的价格远远比重更大一些,现在大家可能对大尺寸的采购态度更积极。所以以这个现象看,大尺寸的价格相对更稳定一些,小尺寸虽然说幅度比较高,比如说到三季度是不是有一个修正,这个概率会比大尺寸更大一些,具体有多大幅度,我们也不好说,只能到时候再看了。

IT目前看,因为都非常激进,HP今年都报了8000万台,没有见过这样的。今年的真正的面板采购量可能还会创新高。Unit可能不像去年那么多,增长幅度也大,但是总量明年少多少,从目前看,Unit至少在三季度之前这个价格很难回落,三季度之后IT可能还会维持比较好,小尺寸可能会有修正,大尺寸因为前期涨的也不多,在整机价格这块的占比相对还能承受,价格回调机会比较小,我的预判是这样。

【主持人】:您的结论就是,第一,整体上不管是IT还是TV基本上在三季度这个位置之前,相对至少从需求和库存来看,还是相对价格比较坚挺的。

第二,32寸这样的小尺寸相对的压力更大一些,但是TV里面大尺寸的,有可能相对压力会小一些。包括IT里面的笔记本可能更好一点,应该是这么个结论对吧?

【专家】:对,这个至少延续到9月中上旬,这个逻辑判断是这样。

【主持人】:好的,这是一个短期的问题。想请教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因为刚刚您也讲到这个行业可能在今年三季度以后会有一些需求端或者是有一些公司的产能端的短期的机会主义的调整,大家可能都很难判断,但是可不可以展望一下,在这个短期的波动以后,在整个2022年或者2023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如果讨论电视这个行业的面板的供需或者是供给端的节奏的话,可不可以展望一下,因为这里面像京东方、华星的产能扩张,到2023年底,这个行业的份额从上到下大概是怎么样的情况?

【专家】:好,我觉得如果以TV来衡量的话,华星他们应该差不多,或者说即便BOE稍微多一点,也多不了太多,而且有可能是在TV小尺寸上,BOE尽量减少,所以小尺寸的数量更多,可能你以面积去衡量的话,面积也是差不多的,我们认为十代线是这样子,是两条,八代线虽然华星目前少,但是它的速度率高,基本上都是作为TV为主的,BOE虽然目前是6条,但是都是IT跟TV混做,它不是说类似于专做TV,或者TV比重很大的,目前看大体是面积差不多的,不会有明显差异。

【主持人】:这两个公司加起来是什么样的份额?面积上。

【专家】:那应该会占行业一半以上。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除了这两家最大的两家超过一半以外的,像张总提到的海外的LG,特别是LG,它之前从19年三季度以来整体产能策略都有经常性的调整,包括这次也有产能复苏,像这种海外的产线或者海外公司的产能,它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呢?是说它有可能会是一个强势的姿态回到这个行业,还是都是一种短期的策略调整去应对这个行业的波动?

【专家】:海外韩厂的退出基本上是一个大趋势了。LG虽然不是完全退出,但是它基本上局限在特定客户或者是自身需求上,对于外部的需求的满足能力越来越差,他们从LCD这种退出直接会把市场让给陆厂还有台厂,台湾这两家大的,友达是从充分竞争类型到逐渐要退出,他们也是宣称只做一级市场或者是细分的市场,这个市场随着陆资品牌面板厂的能力提升,这个份额是一直会收缩掉。以这样一个逻辑去判断,友达的份额和出货量都会逐渐减小,可能会固收在车载或者是部分的手机细分应用这些领域。大宗的这些慢慢的可能没了。友达可能群创依托于富士康这个大体系,它的参与度也比较深,包括富士康跟夏普这样的策略联盟,它在各个应用环节里面都不会明显的退缩,主要的像PE也好…都还会有相对比较明显的比重在里头。群创跟友达是两个不同的发展策略。其他的就日本阶段主流的是GDI了,只做小尺寸,没有什么好说的,台湾的除了群创、友达会退守细分应用中小尺寸。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回归到您的主题,所以您最后对这个行业未来可能3—5年或者更长期的变化,您对这个行业未来的展望是什么样的结论?

【专家】:我个人判断是这个行业的周期性还是有的,因为跟所有大宗电子产品都一样,比如说内存,现在就剩下三四家,已经是明显的寡头竞争了,但是依然摆脱不了行业波动的大属性。这种波动性相比之前的无序劣性的价格战会平复很多,其本属于可控,大家也不愿意再做无谓的成本偏差或者是价格偏差,因为它的行业的获利的表现会大幅改善。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进入到第二场内容,我们邀请到的是上市公司TCL科技旗下的华星光电商显事业部的总经理刘小兰,分享的是《新时代下的新商显机遇》。刚刚分享的是主要侧重于电视,电视是一个独立市场,其实也有很多新的增量市场,商显就是一个很大的机会。接下来我们有请刘总给大家分享一个主题就是后疫情时代商显市场的新机会,接下来时间交给刘总。

新时代下的新商显机遇

演讲人:TCL华星 商显事业部副总·刘小兰

【刘小兰】:大家好,接下来我分享一下整个后疫情时代商显市场带来的一些新的机遇。2020年大家也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疫情的关系,其实经济是受到了众创,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情况看,整个消费从基于商显的拉动非常强劲的,尤其是去年从6月开始,因为从第一季度在整个疫情的大爆发到第三季度,我们各个品牌厂基于疫情的预估,对于需求的预估过于保守,也会造成整个行情不光浪费商显,其他大类的消费产品显示器等等,凡是因为疫情的关系促进了整个需求的提升,所以从整个去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整个需求都非常强劲,整个显示产品价格一路走高。所以疫情有危也是有机,会带来非常多的机会。整个面板市场的供需,我这边讲到的是重点在讲后疫情时代带来的终端需求的一个发展。

我整个的报告是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从第三方机构了解到的一些对于未来终端需求的一个观测,我会讲一下整个疫情为商显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我们看一下到第二页,我们对于未来的这种需求,看到的5大趋势,当然第一个就是整个产品化定义终端的新生态。其实这两年大家也会体会非常明显,因为我们从自己的吃穿住行,我们都可以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智能的终端的应用。从右边那个图可以看到,从移动办公、到教育、到学习、到健康,包括生活服务,智能家居、影音娱乐等等在这些都是非常多的智能终端在细分领域里边的应用。我们IDC有预测,到2021年跟教育相关的终端产品已经是占比到8%左右,大于超过了20%的终端产品是跟智能家居相关。同时大概有30%左右的终端产品是跟健康相关,所以我们原本有些划分上的产品,像电视、显示器、手机在经历了这么多年非常稳定的发展以后,我们先来看到的是公共显示的应用,未来这些显示越来越普及到生活当中以后,我们未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推动这种细分领域场景的一些生态建设,这个是我们比较大的需求的变化。

我们再看第二个,就是在教育领域的整个智慧教育的全面的发展。从国家的政策也有比较大的支持,首先是教育信息化的2.0,这个就是从智慧化的教育,从智能设备的普及到教育内容的一些深度的融合,去培养全方位的学生的创新融合能力,所以国家政策也是有一些支持。

第二,整个教育的系统方面的转变,我们多领域的教学,融合的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就是指出来父母的这样一个理念,它就是强调整个教育的一些互动性,创造性和开拓性,通过基础学科和技术的结合去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能力,避免死读书,去冲高考这样的一个现状。从家长到学生,其实对谁理念也是非常认同的。从国家的教育一直到教育系统方面的转变,以及用户的需求来讲,未来整个的智慧化的教学,会促进整个智能终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的增长,所以预计到2021年是超过80%的教室会变成智能化教室,这个教室酒会配备电子白板以及其他的辅助的学习的一些工具。

还有超过30%的学生他可能会通过PC或者平板等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同样学生会配备打印机,这种设备是5%以上的学生会配备打印机。这个其实家长体会特别明显,很多学习的资料都是老师发在群里,让大家周末或者是晚上是需要家长在家里打印出来,然后去作业的,这个也是打印机配备的需求。所以整个的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会让整个智能终端显示在教育领域快速发展,这个是我们看到第二大需求的机会。

第三,疫情带来的一个无接触的概念引发终端产品的多元化,这个是大家感同身受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你去很多餐厅会发现机器人送餐,还有直播卖货或者大型的线上演唱会,看房也不需要去实地看房了,AR、VR虚拟看房,比如远端的会议,今天我是有很重的感冒的,如果是现场我今天就去不了,因为要避免会传染给各位,通过线上这样一个网络会议,我就可以跟大家做交流。整个无接触的概念的触发也是让很多智能终端产品与服务加速兴起。这个是我们看到第三个大的趋势。

第四,新兴技术与终端结合的加速,也促使整个智能终端的需求快速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2021年预测50%以上的设备会融入多形态的交互的技术。可能80%以上的设备就支持5G或者或者WIFI6的这种链接方式,还有40%以上的设备会支持AI技术等等。这样的一些技术的普及会让消费者对智能终端产品的依赖越来越强,所以这个是一个技术的进步也会让我们对未来对这种智能终端的产品的加速发展越来越清晰。

第五,我们看到中国的受教育的人数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是逐年增加的,所以我们要去关注这种高素质的人才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以前大部分是产品价格决定的,但是到今年人们的教育素质提升,同时消费水平提升以后,不单单是以价格决定我是否要去购买一个产品,是看这个产品它的品质、品位,而且有没有创新性吸引我的地方,还有是不是有一些内涵,有多种文化元素或者科技元素融合的产品,是他们所需要的。所以这是我们现在去关注消费者的行为,实际上是更多要关注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而且我们现在要去抓住00后的这些消费群体的需求,所以这个其实未来个性化创新的需求需要我们特别去关注的。这个是我们看到第五个。

前面我们是根据一些咨询机构看到的他们对于整个未来的终端需求的五个大的趋势,接下来我们可以再缩小到整个后疫情时代,商显市场有哪些新的机会呢?我们看到第八页,商显市场可谓是百花齐放的,有非常多的应用领域,这上面还没有包括完整,从大的几个领域来看,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比较成熟的几大领域,交互白板、广告机、LED、PC屏,现在我们看到几个大的商显的领域里面的产品,新领域的产品,我预计到2025年整个市场规模,这个只是从面板口径不是整机,整机应该是3000多亿。从面板口径统计到2020年的整个商显的规模480亿,到2025年会超过1000亿,除了传统的这几大领域会持续成长以外,我们也看到像智能家居、医疗等等这几大领域也是未来快速成长的几大领域,所以这也是华星光电后面特别关注和发展的几大领域。

我们看到整个前面教育信息化促进了在教育领域的一些需求,首先是大屏的消费白板,从教室来看,全球教室大概有3285万间,现在其实渗透率智慧教室的白板渗透率才到31%,这还是在中国,因为中国近几年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包括智能化的程度已经是比较高的,现在重点的市场其实是海外,海外还有非常多的教室是非常智能化的,所以在教育领域的未来的这种机会其实重点是在海外。

会议市场看到全球会议室是7500万间,渗透率只有3%,这个部分还是有非常大的机会市场在。华星后面,因为我们会议市场主力尺寸是65寸、75寸,华星有两条11代线,重点往会议市场部分去拓展。

还有另外领域到目前来讲是非常小的,就是在医疗领域。医疗领域其实是今年和去年,整个疫情的这种状况下,远程医疗、远程会诊变得非常重要,甚至5G普及以后可能会远程手术,对这个市场也是未来成长非常好的一块市场。这个是交互白板的一些机会。

教育领域的电子班牌,电子班牌是比较多的一些政策来驱动它的需求成长的,一个是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到今年已经是第四批的地方性开始去实施了,这个高考制度改革其实就确定了走班制,这个也推生了班牌的需求。同时在去年7月份教育部又发布了数字校园规范,明确了将电子班牌列入了建设的标准。所以智慧校园是未来数字校园发展的是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而且这种智能教室的标准配置也是有明确规定的,要配置中大屏、智能黑板、支持无线投屏,而且要支持多台学习终端,比如说学生在下面用的是pad,用的是PC等等,他要去支持,个性化的一些学习,要同时电子班牌、电子门禁、考勤签到的一体设计,刷卡、人脸识别等等,所以它是一个多功能的显示终端。所以我们其实根据整个智慧教室的一个渗透率来初步的抓取了一个数字,我们假设到2025年渗透率达到48%,有400万台的跟电子班牌的需求,这其实是非常保守的数据。所以整个电子班牌这个是值得关注的一块市场,未来也会非常快速的兴起。

还有一个政策就是一个新领域就是拼接,拼接目前的规模已经在商显的各个细分领域里面规模是比较大的,其实近几年也不断出台了非常多的一些政策,像去年的7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老旧小区的改造,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特别提到了承建老旧小区5.3万个改造,包括两会期间提到的“十四五”智慧农业建设,这个大家也有听到,包括智慧养猪,非常多的政策支持,包括进口冷链的建设等等,非常多的政策会来支持整个拼接市场的发展,包括还有很多商业零售、线上直播也有更多资金的需求,所以拼接虽然是发展比较久比较稳定的市场,但是未来看整个出口增长率还是非常高的,会是两位数的增长。

前面所提到的无接触的概念,我们从数据上来讲,无接触的概念所带出来的显示终端的需求是非常多的,细分领域非常广。我们其实从2018年统计的数据来看,自助终端在日本、美国、欧洲人均的保有台数非常普及的,在日本15人会有一台公共的自助终端,欧洲90人有一台,2018年中国一千多人才有一台自助终端,我们预计在2022年有340人一台自助终端。这个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差距比较大的,但是已经是非常快速的一个发展了,当然也许会超过这个数,也许比这个数更小一些,因为中国的发展,从发展速度来看是非常惊人的。所以整个无接触的在自助终端的需求会非常快速的普及跟发展,还有其他的领域,会议终端、机器人、快递柜,这个也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这里也预测了一个数据,大概2023年有360万台,我们觉得,因为有很多数据其实是很难去统计到的,真正的智能终端无接触的数量是远远超过这个数量的。

线下客流的回升,智慧零售新的发展。之前2010年开始整个线上购物的兴起,线上的交易量是每年都在攀升的,但是近两年整个增速也在放缓,线下超市的客人回流指数在回升,但是一方面是经过了十来年的线上的发展以后,这些产品本身的差异化不高,而且价格也没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消费者的体验又不明显,线上购物体验感比较差,现在更多消费者回到实体店来购买,这个也是为什么客人回升。因为看到这些问题,我们也发现阿里、京东线上互联网公司巨头公司开始在线下,比如说阿里开设盒马等等连锁超市,包括京东也是布局便利店,促使整个线上线下齐发展的状态,所以未来其实在整个智慧零售的,我们看到几大重点产品,一个是电子价签,还有自助的pos机,桌面的收银机,还有货架的条屏等等,都有非常多的这种显示界面的终端,这些我们觉得都会快速的发展,这也是需求很快会渗透。这个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块市场,智慧零售市场。

接下来是智能家居,其实智能家居的概念已经是讲的非常久了,当我们近两年也看到整个智能终端的发展确实明显的看它的加速,随着整个5G、IOT、AI三大技术的发展,我们也看到BAT这些公司全面的进入智能家居的领域里面。而且智能家居里面,我们可以用到的智能终端的产品是非常多的,左下角我们看到非常多的,现在引用比较多的像智能冰箱、洗衣机、燃气灶、燃气灶、厨卫产品,还有音响、门锁、运动与健康,就是跑步机、健身器等等,这些产品上面的一些应用,我们初步的预计未来5年整个市场需求的规模会达到3900万台的量,这里面的量就是实现的跨越非常大,有很多的产品是非常小的尺寸的产品。整体下来智能家居的领域是对显示的需求。

接下来再看疫情催生的居家健身的需求,去年居家隔离培养了一批健身教练,整个的智能居家健身器材的兴起,其实有一个体验在美国Peloton,他是在引领这个市场,他的健身器材上面带屏的显示器材,跑步机上面带有曲面的显示器,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市场,个性化的需求其实未来可能也会越来越多的来影响消费者。带屏的健身器材的需求,它会让消费者更加有趣味性,现在大家去跑步,一跑跑半个小时,大家会觉得非常枯燥,时间很长,如果拿着手机会一直运动,会对眼睛也非常不好,所以带屏的健身器材的需求其实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受消费者青睐的。除了健身器材本身以外还看到一个领域,健身镜,包括他对你的动作的准确度,同时你可以选择教练,他会有很多教练供你选择,这个也是非常多的健身器材里面有各个不同的健身器材对不同品类的需求,我看到有很多企业像咕咚、华为,这种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了,所以这个领域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大家健身的概念越来越重视。

最后一个是16页,整个“十四五”的城镇化的建设。智慧交通的概念,将来“十四五”规划有19个城市群,两横三纵城镇化的战略格局。主要是聚焦在高铁和地铁。在高铁未来建设增速中公里数是成长率12%,地铁增长率是16%,这个建设也有一批新的高铁和地铁的车辆会新增,我们现在看到新增的这些车辆可能在地铁车门的上方或者是过道连接处或者是屏蔽门的上方都会有轨道条屏,所以这个需求可能也是在接下来几年快速成长的,这个也是值得去关注的一个。当然这个我们只是看到了整个车位的应用,其实整个轨道交通含的是非常广的,包括站外的一些信息的导向屏会非常多,这个是没有包含在这个里面的,只是针对于高铁和列车,地铁的应用的一些需求,这个可能未来是非常热的一个领域。八大细分领域是我们看到的可能接下来会有一些增长的爆发点的一些领域,其实商显领域不只以上八大领域,还有非常多的有成长潜力的一些领域的,今天不一一讲了。

最后一部分我们来源看一下华星未来在商显整个的布局。其实线上的朋友们可能很多对于华星光电也有一定了解了。我们现在公司是在深圳,总部跟上市公司都是在深圳,并且我们有两条8.5代线和11代线,武汉有一条6代的LTPS LCD线和一条AMOLED六代线,这两条线都是封锁尺寸的产品,从手机到笔记本还有车载,苏州我们是收购了8.5代线,大概产线的布局是这样子。

第19页,我们现在大尺寸产能在行业内是第二的,市占是到21年是16%的市场份额,到11代线量产之后是占到19%的市场份额。

第20页,我们现在主要的一些产品应用领域的市场地位,当然大家最熟悉的还是华星光电在电视领域里面的一些成绩,过去我们电视一直在行业里面是第二的市场份额,包括32寸、55寸过往在行业第一第二的市场地位。其实在电视10年来的发展以来,方便稳定的位置,从2019年开始华星光电也慢慢的去布局其他的一些领域,在显示器的领域里面的发展,我们去年第四个季度开始,交付白板在商显领域应用的是全球排名第一的份额,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38%,主要的头部客户都有合作。

在拼接这个领域,我们今年会做到全球第三,目前也是跟海康、大华这样的头部企业在合作。这个是商显的两大领域的一个是IWB,一个是拼接屏的市场地位。右边的是我们在中小尺寸部分的市场份额,LTPS智能手机是全球排名第三,折叠手机是全球第三,LPCS笔电是全球第二,LTPS平板也是全球地三得市场份额。所以基本上华星光电所有的细分领域里边取得了全球前三的市场地位。

整个华星光电的硬件仍然是我们的核心产品,我们围绕这些核心产品跟我们的优质的伙伴一起,去共同开发解决了一些方案,这周我们去寻找一些新的行业的有发展潜力的应用产品方案。

我对于未来的规划,对于商显的要求,2020年我们商显的营业收入占大概营业收入的3%,到2025年目标是占到15%,所以整个公司对于商显的发展也是不遗余力的。

商显在整个产品面未来的业务链的发展,目前我们是立足于刚刚所提到的交付白板、广告机、拼接屏。

交付白板从去年开始是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目前也是…是我们最大的客户。

广告机这部分目前是跟韩国企业像三星跟LG,我们也是三星第一大供应商,拼接屏这部分我们是跟海康、大华的供应链,目前也是主要跟这两家客户的合作。这是三大基础产品群。

我们商显未来还有很多的新业务的催化,比如条形屏,目前在苏州的公交车上,那已经得到了应用,同时还有我们跟oppo旗舰店他们的价签屏也已经开始运用,已经完成整个店面的装修,已经开始应用了。电子纸是我们跟台湾元泰合作的最大的电子纸,一个是25.3寸,还有42寸的两只电子纸的合作目前也是已经量产在出货的。

智能家居目前我们是跟引领,也是在带屏的智能冰箱里面销售最好的大公司。还有一个就是在智能收银方面讨论合作细节,客户的名字我们在这里不方便去透露。

在轨道交通部分,除了条形屏以外,我们在四号线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5月份就完成整个4号线站外导向屏的装修完成,供货完成,这个是我们目前已经在开发或者是量产的新业务进行的一个状态。未来我们在整个智能机器人,还有医疗等等方面还有比较多的新业务的开发和应用。

我的报告今天就到这里,也谢谢大家对于华星光电的关注,华星光电的商显未来有更多产品,有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交付产品跟大家见面,谢谢大家以上。

【主持人】:谢谢小兰总。这边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一个是说您刚刚有提到行业未来的应用场景、需求量、都是很大的。这个有没有评估,从行业的面积或者是产值的占比来看,2025年比如上一个嘉宾有提到电视的面积或者产业占比,这个能不能给大家一个简单的估算,目前商显在整个面积或者产值在20年占比,在整个LCD里面占多少?预估在2025年左右,商显能够提升到多大的份额呢?

【刘小兰】:我们现在看待是这样,从大的数据上来看,我觉得大家可能会有一些不太一样,20年整个商显的显示占的面积大概是占到所有的面板的显示的大概5%不到。电视的面积越来越大,商显虽然有一些领域的面积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很多在智能家居、健身器材受限域这个产品本身的面积,所以它的面积成长可能不太有像TV或者显示器的面积成长的那么快,所以它的比重成长不会那么大,我们觉得10%是有机会的。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增量市场,这个行业的同样做一个5、60寸还是7、80寸的产品,它用在商显里面还是用在电视或者是一些传统的3C里面,这个的价格或者是盈利能力或者是壁垒大概是有什么区别吗?

【刘小兰】:首先商显的产品它的规格跟传统的电视的产品还是有差的,即便是我拿65寸,如果我要用在广告机、用在半户外或者是户外,这个对于亮度的要求、功耗的要求,还有我要支持广告机很多都是竖换的,这个也是一个要求,还有一个就是他在户外的话,他需要我对于温度的要零下30度或者零度60吨,他需要温度的测试要更好一些,所以整个商显在规格面的要求要比TV更严格。

【主持人】:所以说这个行业的壁垒和正常的时候的盈利能力是更高?

【刘小兰】:理论上讲是更高的,过往的有中国市场的广告机的市场,其实也还是比较乱的,大部分是拿着TV的产品直接拿到公共显示。如果室内的标牌只是做当前显示的话,对于产品本身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所以过往中国市场的广告机市场其实是比较乱的。因为过往显示面板也比较多,因为过往几年大家都是拿着很多非常便宜的电视整机直接用到商显市场,这种现象其实在未来是会得到改变的,整个商显市场也是会越来越需要标准化的再比如说经过今年这一轮供不应求的开始以后,其实有很多过往的不正常的这种销售的渠道也好,或追标准制定也好,会得到一定改善。其实以前为什么你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呢,因为商显的显示面板占比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很多的产品其实面板厂是不愿意去帮他看柴品的,因为支撑不了,它的量没有办法支撑整个面板厂运营的费用的回收。比如说举例子,轨道交通的条形屏是一个发展的市场,但是目前市场非常小,我要开一个条形屏的市场,需要花1000多万的成本,但是它的量很小,在开始这一年可能就是一两贴大板,所以不支撑整个产品的回收,大家在过往电子厂是不愿意做这样小众的产品的。在以前广告机谌业怎么去做呢?他就买现有的电视产品回去,把现有的32寸切成27寸,或者切成其他的条形屏,就是外面的切割厂自己去做。就造成这样的一个产业链其实是不太正常的,随着整个需求的不断的增长的话,现在我们面板厂都是建议去为这样的一些产品先去做一些铺设的,所以整个我觉得商显市场的产品未来也会越来越标准化,会朝着这个方向去走。其实过往商显市场的乱象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历史背景的。

【主持人】:这个问题讲到了几点,第一,这个里面有一些可靠性或者更高端的一些要求,所以它的产品壁垒在一些比较高端的商显里面是更高的。

第二,由于过去中国很多广告机的产品比较混乱,产品比较杂,导致之前产品竞争比较无序,未来会成为对质量要求更高的状态,这个行业越来越规范。

有一个问题,我们看华星的产能规划里面,未来的商显占比提升,意味着我们很多代线是把一些可以做TV或者做商显的是往商显在倾斜,也就是说这个对华星来说,这个市场对我们来说跟电视相比是一个价值量更大的还是说这个行业它的周期性或者盈利的稳定性更好呢?我们花了很大的重心在推广这个市场,这个市场跟传统的TV市场相比,对我们华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刘小兰】:一个是在过往TV确实都是由华星光电占比最大的营收这部分,但是现在TV也看到多年它的销售的数量已经不太成长了,甚至是有逐渐下滑,面积来讲还是逐渐成长的。对公司要把握一些新的商业机会,我们除了TV以外,除了商显的这些领域以外,我们还有显示器,整个monitor这块业务我们也是在发展,monitor里面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看到的是增量市场的机会机会把握。这是从需求面来讲有新增的市场我们要加速商业机会。

第二,我们从价值链上来看,从商显的产品很多其实我们是不只是出OC的,我们很多的产品其实是交互类的产品,交互类的产品也是做触控的,我的产业链可更长,我可以做模组、做数控、做方案和做整机,所以华星未来商显的发展卖硬件不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是希望成为这种集显示与方案于一体的一站式的服务提供商。所以我们的目标是这个。我们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协调不排除我们会去投资,或者修复一些优质的在细分领域里面,非常好的这种方案商,我们硬件和方案一起来拓展商显的市场,所以我们的发展路径不太会和TV一样的,TV这个行业是很难去逆转,它的消费群体已经决定了产品的形态。商显的产品形态还在定义当中。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去选择一个是赛道,第二个是选择做什么,在这个产业链里面我们去参与什么样的决策,所以我们在这里面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东西。

【主持人】:前面两场我们的内容主要是集中在一个是面板的价格化周期。第二个是增量的小兰总分享的商显的市场。接下来三场是上游供应链,特别是材料里面的一些核心赛道,接下来我们邀请到的是上市公司激智科技的董事长张总给大家分享的是作为上游核心的材料,光学膜这块的机会。接下来时间交给张总。

高端光学膜国产化机遇

演讲人:激智科技 董事长·张彦

【张彦】:大家好,刚才各位投资人听了两场关于行业的发展,我们激智科技主要是做薄膜的,所以为了让大家清醒,做了几张电影片子,一张是我们是膜王,The lord film。

前段时间,我们开了一次行业会议,我也想把行业会议的一些看法以及我们在光电行业里面的内容跟大家汇报一下。

现在第三张照片左边穿红色衣服的就是我,黑色衣服是张亚东,这是当年拍的一张照片。后来我从网上找了一下,发现右边的照片跟我们俩现在的情况非常契合。

讲一下光学膜到行业的发展,我简单的说一下公司,然后再把显示技术的发展跟大家汇报一下,再讲一下光学膜的新的显示技术发展的重点。之后再谈一下OLED时代来了对光学膜的冲击是什么,对应着讲一下光学膜未来是什么。

【公司相关信息】

激智科技是2008年在宁波成立的,2016年在A股上市。我们也是工信部的四个单项冠军,也有几个国家级的荣誉称号。简单的发展历程就跳过去了。

目前主要是在宁波发展,有三个制造基地,分别在宁波的高新区、宁波的江北区、以及宁波的上三线。

激智科技我们是一家新材料公司,大家都知道新材料的发展是从刚开始的分子设计、到材料合成、到初级原材料、到加工完成以及到功能化等等,是全产业链的一个发展。我们目前基本上在每个行业里面,每一站都会有自己的投入在,比如说我们激智科技投资的一家企业卢米蓝,它是从设计开始,主要用于OLED显示这个行业的,投资了一家LCP的初级树脂以及薄膜的公司,叫聚佳,我们协调投资了一家做紫光科技,我们也投资了一个象山勤邦,主要是做基础原材料的,激智本身是做功能膜,包括用在光电、显示等等。

目前光膜整个激智发展主要有三个计划,第一是上市公司这块,主要关注几个产品,一个是光学膜产品,一个是光学胶产品。第二个是半导体膜产品以及保护膜产品还有胶带产品等等,还有以薄膜以及光电相关的产品,我们也成立了四家企业,勤邦是做基膜的,紫光也是做基膜的,卢米蓝是做OLED材料的,还有做光伏的,我们博雅聚力主要是做透明PI的。除此之外也跟研究院孵化一些产品,比如我们跟西交大吴教授一起合作做一些钙钛矿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用在光伏和柔性显示上,另外也跟西交大刘教授在研究柔性传感器。除此之外,激智科技也还在导热材料这方面也是在研究和孵化。

目前主要涉及到六个行业,主要是LCD显示,OLED显示,以及太阳能、汽车、交通以及半导体行业,这个是目前所关注的未来行业。

客户基本上全是做显示的客户,以前大家做这个之前,我们只有一家客户还没有做,就是apple,最近两天我们刚刚收到一个订单是给他们做了一个…

【光学膜的新的显示技术发展的重点】

从显示技术发展来讲,我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在座的都是专家,大家都知道,从CRT到LCD的变化,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前我们家里有一个CRT监视和LCD监视器,最大的区别就是外观就很不同。接下来就开始要从LCD的被动发光向主动发光以及更高画质,是目前显示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这个就牵扯到QD、OLED、Mini LED等等,主要是从画质的变化。都知道现在显示行业最大的好处就是基本上显示无处不在,有的地方只有想不到,很多显示在生活中更多的显示出来,显示行业目前为止还是非常活跃,非常发展快速的行业。

从显示技术角度讲,主要是分五个方向,色域、分辨率、动态范围、刷新率、色深,基本上现在就是这五个方面,大家都知道在色深、刷新率在过去几年发展基本上在显示行业,都已经解决了。到目前为止显示主要是两个方面在发展,一个是分辨率,从以前的4K向8K进步,显示的分辨率会更细,显示的画面细腻。另外就是提高显示的色域,大家可能都知道,早期的LCD是在可能显示的自然界如果是100种颜色可以显示70种,现在显示高了,高画质显示的发展方向。

从产品来讲,主要是三大方向,一个是窄边框,你买的产品无论是手机产品也好,电视产品也好,边框越来越小。第二大屏,屏幕越来越大,从手机来讲,以前的直板手机,从画面从早期的55、到现在主流的65、75这个方向,还有高画质,现在大家比较了解的就是QD、Mini LED和OLED这三个都是高画质。目前为止显示行业的重点就是这三个方向。

这张图可以看到现在显示的大屏平均的显示尺寸,慢慢去年平均是52.4寸,今年会进入到53.1寸,这个好处一个是对做屏幕来说消化产能,因为我们是做薄膜的,而薄膜的销售尺寸的是按照面积计算的,虽然说整个显示的,比如电视来说显示的台数变化不大,但是由于面积变大了,比如发展的需求也会变大。

我这边是我们对QD-LCD的预测,我们预测大概在今年,最乐观的估计会在5%—8%,如果是5%接近1000万台,如果说是乐观的话是1500左右,大概我们认为是1000万台左右。接下来也和我们一起终端的客户在讨论的话题,比如我们前两天跟小米在讨论,有没有可能我们跟他们一起合作,把QD-LCD产品再往上延伸,延伸到终端产品,哪怕渗透率大的多,前两天我们跟小米的采购负责人说,能不能小米明年主要的机种都用QD这个材料来使用?如果说终端的使用今年小米一家一年就1000万台了,所以这个是目前为止也在探讨的方向,但是总体的趋势来讲,QD-LCD逐渐的从高端往中端来渗透。

第二,OLED,现在随着技术慢慢成熟,大屏的产品吸收,我们认为它也会逐渐地提升,OLED的发展由于受到整个占能的扩充以及技术的,整体OLED在大屏的渗透率肯定要比小屏渗透率还是要偏弱,在整个面积上要远远低于5%。

另外就是我们大家讨论的,实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大家都认为是Mini LED的元年,明年在整个显示行业里面,无论从高端的笔记本,Mini LED会迎来比较好的发展。

还有一个是PB厂,以及三星、LG的国内厂,今年在8K上面也做出了很多产品。针对以上的趋势实际上也做了一些发展,首先我们对以前的这些现有产品也是做了差异化的,举个例子,比如说窄边框里面,可能是使用的一些渗透率比较高的玻璃上面,以及广视角,包括我们可能使用到教育机等等方面,现在我们的产品是大屏化的推广以及小屏化化,对于使用产品有不同的特性的要求,目前实现差异化的调整

其次就是大家知道,轻薄化随着显示的大屏化之后,第一是让他更好的扛热变形。第二,又能够减少不同的工序,再一个就是大屏希望整个屏能够更薄一点,这样可以减重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产品也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复合膜材料,目前为止可以说激智是世界上提供膜材料的公司。

针对高分辨率,主要是量子为主,量子有一系列的产品,350微米左右的…以及我们现在开发NB的薄膜产品,我们认为QD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以外,…已经在NB里面…也会提升,大家都知道Mini LED发展的其中一个技术路线就是Mini LED量子点薄膜,我们作为接下来无论是普通的量子产品以及Mini LED产品里面,量子点使用量会增长的相对比较快。

针对Mini LED新的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现在很多灯都在,使得Mini LED产品更加轻薄,设计机构基本上和膜片也好,和其他的没有间距,希望模块能够降低和解决Mini LED的灯影,根据这个开发做一个专门的产品。

实际上最近我们跟华星光电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做合作,我们想把薄膜做出来之后,这个薄膜直接贴到屏上,就直接把光学膜推到显示屏上,好处就是第一,完全实现无边框。第二,使得你的产品更加轻薄,我们出了像华星也好,LG也好,包括国内的终端厂,校小米也跟我们探讨,怎么把这个技术用他们新的产品里面,实现完全无边框、更轻薄。

在8K这个线出来之后对一些特别高端的产品专门在大视角和颜色变化有一点点是跟,最近大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产品,要求广视角膜,要解决8K线下面大尺寸下的颜色变化上的情况,目前为止我们跟几家客户在研发,目前这个产品主要还是体现在高端产品上。

另外我们也是在教育机的厂家在开发几个产品,我们教育机的使用量,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投资里面使用开会的产品。有几个新的应用,一个是护眼薄膜,这个是跟国内领先的做教育机的公司紧密合作。

其次是就是一个教育机构的保护膜,这个保护膜主要是为了解决多次到教育机本身去写字的要求。还有一个就是在教育机里面比较重要的是大家特别想解决的是OLED膜,比如你的一个教育机放到教室里面,如果班里没有OLED膜的话你教室里面的日光灯很容易反射到教育机上,使得后面的小朋友看到屏幕的时候就会有非常不好的反光效果,影响他们的视力以及学习的效果。

此外我们也在和国内顶尖的手机厂商在探讨,我们把OLED膜用在手机上,目前为止他们已经使用了在手机上,主要是日本的公司为主,我们现在也在做这方面的进口替代。

这个膜是简单讲一下,激智在光学膜里面重点发展的几个方向。从普通的薄膜里面无论是扩散、增光以及复合膜,都是根据我们现有的一些新的应有的要求会提出一些新的规模性的提升,以及一些心功能的增加。接下来这些产品基本上我们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都会推出。

我们现在在新的显示下大屏、灯光驱使下我们一些应对的,比如说在画质方面我们可能推出一些高端的复合膜,这些产品目前只有激智可以生产,我们接触到不同厚度的量子点薄膜,不同量子点产品的比如说有镉的无镉的。其次是在Mini LED里面我们是要结合量子点产品和新的功能一起来满足Mini LED的要求在大屏化方向主要还是从不同的复合膜,我们现在也做另外一个事情,我们跟面板厂合作把所有的薄膜扩散、增亮、量子点、广视角复合到一张产品上来做这个事情。还有一个就是大家可能之前关注到了,我们的合乎显示的屏幕,电视从早期的65、75开始慢慢向86、98、110这样的方向来发展,这个方向对我们光学膜有一个要求,你塑造的产品要增加的光,你的产品可能对抗变形等等要有更大的技能。这个是大屏化带来新的一些光学膜产品的积累。

第二,我们推荐一些不同的组合给我们的终端客户的选择,我们这些趋势也在跟小米,能不能不同的膜片的组合现状,我们一起比较相对来说目前是价值比较高的产品,QD也好,把它从占比5%的高端产品转向占比30%甚至70%的产品来推进,基本上这个是总结了激智根据不同的新的显示下,我们不同的解决方案。

大家最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过去的光学膜主要是在LCD里面用的比较多,OLED来了怎么办?我这个是iphone10的截图,细节我就不讲了,右下角画红色的东西实际都是薄膜,比如说OC也好,触控的薄膜也好,偏光膜也好,以及下面的这些保护膜也好,导热膜也好,我这个放的是相当于硬屏的iphone10,需要的薄膜加起来有七张薄膜,实际上跟我们现在的LCD用的薄膜相比起来数量没有少。其次如果说大家对OLED自身比较了解的话,还有其他的膜,保护膜啊,还有拉美膜等等,在OLED里面用的薄膜比LCD里面用的薄膜还要多,这个是在硬屏里面,在软屏里面同样,我这个画的是简单的这些薄膜,它需要几个表面的首先的薄膜是特别的薄膜,到现在有两个东西,一个是PI,第二是UTG,还有一种是UTG结合CPI…后面的支撑膜等等,在OLED显示模组里面还有其他薄膜也有,无论是硬屏的还是软屏的折叠膜,OLED显示,基本上使用的薄膜产品,比我们LCD用的只会多不会少。目前为止大部分的产品,大部分的膜基本上都是进口的,其中是以日本的产品为主,这对我们所有的做光学膜的公司,包括我们激智科技在内,这都是我们接下来非常大的发展方向,我们最近也是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和研发,我相信不久我们就会有产品给我们的客户。我们认为OLED时代来了之后,无论是硬屏和软屏,对我们做光学膜的企业是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我们是在之前的LCD的膜之外承担了新的OLED薄膜。

另外给大家简单讲一下光学膜的历史,包括我们现在大家的扩散膜、增亮膜、反射膜、Micro Leds、DOP、POP、量子点膜等等,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薄膜我们现在在国内厂里面,主要的薄膜实际上当年都是在国外研发的,大部分在日本、美国、韩国几个地方。其实中国的光学膜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一个可能性,我们应该到了现在很多薄膜,不但是有一些薄膜在中国第一次发明的时候了,过去这些薄膜为什么在日本、韩国发明出来?大家知道90年代的时候,主要的显示产品就是在日本,后来到90年代中期慢慢开始从日本转到韩国和台湾,韩国有些产品出来了,美国在材料里面美国一直以来都是很快强的,美国也是有很多发明。这个PPT就是说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必然有下游推动和带动下游的走向更好的发明和创造,我们相信这两三年会有一些新的产品在中国发明创造出来。

目前为止,我们激智科技是2008年成立的,当时是中国第一家做光学膜的产品,当时光学膜的产品和2020年的格局是这样的情况,比如扩散,扩散80%是日本的,现在扩散85%,增亮那时候主要2008年主要的供应商是韩国,占了80%以上,到了2020年基本上有70%以上已经是在中国大陆企业了。反射膜2008年主要是日本公司,包括到今天为止国产的反射膜已经找到80%以上。量子点膜2008年还没有,2015年美国发明出来以后,到现在为止量子点膜主要是在中国和韩国手上,韩国为什么现在比中国多?是因为量子点膜最多是韩国的三星公司,三星基本上用的全部都是韩国的量子点薄膜,中国的几家量子点薄膜加起来,目前为止应该比韩国一家还少,但我相信经过两三年量子点膜的占比会越来越大,整个量子点出货量越来越多,薄膜产品越来越大,另外是复合膜在2008年还没有,到了2013年在韩国发明之后,目前基本上是复合膜我们中国的企业加起来占比还小于30%,主要还是韩国的几家企业为主,我们相信激智复合膜产品会迅速提升到50%以上,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韩国的企业慢慢的把重心转移别的地方,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本来LCD,LG和三星想把它的厂搬到,但是后来因为LCD行业的复苏,他们没有关,但是行业恢复到正常的水平,韩国的企业退出LCD的趋势是比较大的,所以复合膜是非常大的增长。

其次我刚才讲的几个新的薄膜,比如说AI基础膜也好,宽视角膜也好等等这些新的薄膜目前为止,基本上90%以上都是日本公司在做的,这些产品目前为止在中国企业还是空白,也是接下来中国光学膜企业非常大的机会。还有一个就是OLED用的光学薄膜,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做的也非常少,因为占比比较少我就没有放上来,基本上也是日本企业为主,OLED用的薄膜也是中国企业非常重要的机会和发展方向。

刚才前面讲到OLED发展历史,大家可以看到目前为止在2030年之前,大部分都是进口替代为主,从接下来几年当中我们慢慢开始进口替代转向自主创新,有些产品中国和国外同步,我们预期再过10—15年,应该是中国企业会在光里面实现领先,完全由中国第一个创造,完全是中国企业占领光学膜的主要的市场,那时候无论是我们还是别的光学膜企业基本都是进口替代为主,自主创新和全球领先的企业非常少。

最后一个也讲过这个事情,所有中国的光学膜企业都想成为中国分按我简单做了个比较,光学膜企业我们激智科技去年做了14亿销售额,目前为止接近70亿市值,毛利率20%—30%,美国的方案是2000多亿上市额,6000多亿市值,毛利接近50%,从这点来看,无论是从销售规模、市值和毛利率水平上,中国的光学膜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我们看来这个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我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总,讲的很有激情,内容很丰富,我请教两个问题。

第一,您刚才有提到产业变迁的时候,比如对中国大陆来说,其实过程当中不仅仅是进口替代,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当你掌握了一定话语权,您的引领创新,我们比如说在看显示一些新的膜材、新的技术来看,未来看5—10年有哪些技术创新可能只有中国的供应链或者特别是膜材公司来引领或者是引领创新的呢?

【张彦】:自己个人的理解,因为现在像LCD发展到今天,如果国外的公司逐渐是在制造LCD行业,那LCD行业在往前发展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应用。所以在LCD里面可能会有中国企业创造出来一个新的产品,主要是根据LCD接下来我们刚才讲的几个例子,比如说增加…这个产品出来可能在我们现有的量子点也好,有相关性但不是产品的简单的迭代和更新,可能会有一些比如说把现有几个功能放到新的膜片去,这个新的膜片从结构或者性能上有所变化。所以客观来讲目前为止我们可能大部分的光学膜企业,像我们这样的企业都是不断的尝试,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拿出来创新的产品出来,但是我相信两三年之内肯定会有。

第二类,在OLED显示里面,OLED显示里面实际上我们现在我遇到一个情况,我们从小屏和大屏里面发展的过程当中会提出新的要求,可能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来,有一个东西多多少少,广视角薄膜,是解决的一个思路,但是比如说日本企业和我们的企业,跟韩国的企业,解决思路不一样。这里面很可能我们会做出来一个全世界只有我们先做出来的产品,这样功能上来讲它是一个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用再去借鉴国外的解决思路了,完全是我们自己的解决思路了。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咱们公司上市以来坚定的践行这个方向战略,根据您的判断,中国这么多公司,合乎现在大概率都是几个亿十几个亿,二三十个亿的规模,不管是收入还有市值都是100倍的空间或者是差距,现在还是挺大的。如果说我们不管10、20年、50年会有一个公司越来越接近3M,这个公司的雏形有哪几个是必须的要素呢?

【张彦】:我们觉得首先你得在某一个技术上要强,我们自己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3M这个公司,它是一家最好的、不过气的公司。工艺,技术,管理,你整个的产品的快速转化能力,这四个方向是成为3M比较重要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好了,大家都知道光学膜和口罩之间有没有相关性呢?其实有的,光学膜跟口罩在某一个阶段都是多重复合技术,这个东西实际上是相同的,为什么在口罩里面用的不一样,涂布上去的产品不一样,复合的东西不一样,光学膜里面是涂布+复合,但是你只要掌握了光学复合技术,同时掌握不同行业的其他技术,你就可以快速把这些产品应用到所有地方去,只要一家企业能掌握到核心的涂布技术,包括配方、工艺、快速的产品转化能力,我们认为它是可以在将来中国市场的逐渐成熟,我们技术逐渐提升,我们是机会,我个人判断25年内我们会有一家企业真正能够接近3M,不仅是它的膜更是它的技术。

【主持人】:核心就看有没有一个技术平台能够很强,打通多个产品和多个下游,这样子才能真正的变成一个跟3M接近的公司,可以这么理解吗?

【张彦】:是的

【主持人】:接下来第四场是邀请到的上市公司三利谱,国内做偏光片的龙头董事长张建军张总给大家做分享。三利谱从去年三季度以来连续三个季度业绩都是非常好,并且今年公司的股价应该是在行业指数里面排在前三,而且今天是创的新高,非常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张总给大家做分享。张总今天会主动讲一下偏光片的进口替代或者从公司角度来讲未来成长的空间。

偏光片国产化机遇

演讲人:三利谱 董事长·张建军

【张建军】:各位投资者,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分享偏光片行业的发展情况。偏光片跟面板行业紧密相关,是面板的一种核心材料。面板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和光伏产业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的光伏产业现在已经发展的很好,也做到了全球最大。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引入到在中国发展壮大,再到现在的全球规模最大,占领全球70%以上的市场,这个过程也是很艰难的。2008年之前,因为成本高,靠补贴发展。2009—2010年,中国产能扩张,扩张之后,中国的产品价格还存在优势,欧洲和美国的企业无法继续竞争,所以欧美就开始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这个阶段中国光伏企业进入了低谷期。2013—2017年是处于低潮期,但是在练内功,国内整个光伏企业的上游供应链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产业链,硅料、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电站及系统解决方案的成本都大幅下降。从18年开始,中国的绿色发展,例如碳达峰、碳中和,都为光伏产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

2019年,中国光伏产能约占全球的70%,处于大而强势的地位,产业链完善。面板的原材料之一,多晶硅片,以前是从国外进口,高峰时期进口量很大,造成国外的多晶硅的价格涨到400多美元一千克。国内在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扩大了硅片的产能和规模。目前中国的硅料产能占全球50%以上,价格从高峰的三十多美元降到二十多美元一千克,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也降低了成本。四年时间,将成本降了下来,现在是平价上网。目前为止,全球前十的太阳能光伏企业中,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占了8家。

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隆基股份和晶澳科技。公司都是在15年、16年、17年、18年这4年中降低成本,期间利润也是比较低的,经过4年苦熬,产业链发展壮大起来了,到19年市场出现了震荡,所以利润很快提升。

光伏产业发展从开始引入逐步发展壮大,发展壮大后,中国很多产品价格就具有竞争优势,通过价格战逼迫国外企业退出,同时中国的产业链发展壮大,这使得行业能持续发展。现在的光伏行业,无论是从行业景气度,还是从利润角度看,都是比较好的。这是整个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之路。

反观中国的面板发展,十几年之前我们缺少芯片,到2015年,中国面板产能占全球比重也只有14%。然而现在的产能已经占到59%,接近60%的水平。目前韩国还有两家原计划去年关停的面板厂在生产,但是疫情使市场需求特别大,工厂延迟关闭。但是关闭工厂是迟早的事,初步预计今年底,他们关闭以后中国的整个面板产能会占具全球超过70%的市场份额,类似光伏的产业。台湾地区两家的占比也会大幅下降,差异化的产品得到重视。

整个国内的面板产线有56条,包括4.5代的,8.5代以上的接近有20条,8.5代线的面板产能达到2亿平方,加上4.5代线、5代线、6代线,总产能达到2.4亿平方,占了全球市场70%以上。

液晶面板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也是经过了残酷的价格战。17、18、19年,国内面板最大的京东方毛利也在下降。因为价格战,韩国的两家没有办法继续生产,选择退出。在后续的过程中,液晶面板产业链仍在完善,这五年来基本上每个成长都有国内企业,虽然国外有很多,但是每一种材料国内都开始生产了,产业链也日趋完善。

面板的发展起来了,它代表国内上游供应商整个产业链发展壮大,产业链上的公司都可以生产一些材料和器件,现在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偏光片近几年也是遇到了这样的环境机会,在液晶面板产业链整个完善壮大之后,中国的面板产业就变成了激智的制造产能。

再看一下偏光片的情况,分中国大陆和海外,全球产能加起来接近有8个多亿平方米,整个全球的需求差不多是7亿多平方米,所以全球来看产能稍有过剩

再看国内需求,企业生产众多,有盛波、杉杉、三星SDI在无锡,锦江、住友、日东、三利谱,这里面投下的产能3亿平方米左右,现在还有几个在建,包括杉杉在广州、张家港,包括三利谱在合肥的二期,我们马上要再建一个大尺寸的偏光片,这些产能全部建完以后大概是4.7亿平方米左右。国内偏光片需求是4.8亿,4.7亿平方米是整个偏光片的面积,包括良率问题,能够实现有效供给是4.3亿平方米,所以稍微有一点缺口,但是也基本供求平衡。这是目前偏光片行业的状态。

国内原材料情况,偏光片的原材料其实现在主要还是依靠国外,日本、台湾、韩国都有,国内现在是在涉入,还是在起步阶段。

偏光片一开始就进入国际市场,国内和国外企业在一个地方竞争,一开始是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竞争还是蛮大的,从现在来看,在竞争方面,国内厂商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偏光片这么多年的时间发展,没有给人感觉到很多家企业进入,或者说规模还没有很快的扩张起来,是有很多个原因的,一个是很高的技术门槛,投入到偏光片生产线需要大几个亿,在这种情况下,偏光片对于在涉入的厂商还是有一定门槛的。国外厂商和国内厂商竞争这方面,国内厂商如果按照国外厂商的模式的话,竞争方面还是挺被动,首先第一个是设备,因为国外的厂商它的设备折旧都已经完成了,我们讲的是日本是日东和住友,日东偏光片的价格经过多年下来了,日东可能会退出这个偏光片行业,现在国产比较大的是住友,原材料采购规模大,因为偏光片最早从日本起源的,在日本起源过程中他们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都集中在日本。很过后来偏光片的发展也有一些原材料供应商。同时品牌优势,在面板厂里面做了这么多年有品牌优势,它的售价比国内厂商要高。还有偏光片原来进口需要关税,现在关税可能到今年就变成0,国内国外的企业都是在一开始就充分进入到国际市场上合作的竞争状态,这是国内厂商所面临的一些压力。

偏光片尤其是TV偏光片现在逐渐进入价格竞争阶段,所以TV偏光片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未来有3年左右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包括国外厂商,尤其住友,也充分在中国市场参与,供应量比较大。当时国内很多厂商公司想进入偏光片行业。其实在国内供应链,偏光片价格并不是很高,偏光片利润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并不是暴利,所以很多企业考察这个行业之后,觉得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好,所以没有进入偏光片行业,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偏光片企业在中国发展是一种平稳的状态。这种竞争的形式,三利谱也是做了十几年,我们也看到了这种趋势,三利谱在这方面我们也懂得保住自己的竞争优势,发展我们自己的偏光片。

第一,我们走了一个跟国内其他厂家不一样的道路。首先,我们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自己的供应技术路径,还有设备开发基本上都是自己设计的,公司采购有日本的一部分,韩国一部分,还有国内一部分,都是公司自己去安装调试,所以我们的投资成本比较低。同时我们的维护费用也是比较低的,我们年报上关于偏光片的固定资产投入大概13亿左右,但是产能今年正式销售之后,销售达到40亿,投入产出比基本是1:3。同行业其他的厂家,包括台湾,他们的设备基本上全套的是从日本进的,所以固定资产相对比较高,他们固定资产40亿左右,销售还不到40亿,应该是36亿左右的产能,所以基本上还不到1:1,这样投资效益方面是有优势。

第二,这么多年在偏光片方面,尤其是TV偏光片,当时我们也看到了,我们要跟日本竞争,跟国外厂商竞争,在采购偏光片原材料方面实际上是处于劣势的,因为他们采购规模比我们大,因为他们是多年的合作关系,所以这么多年我们在做的工作就是推动我们的原材料,我们能够国产化,TV用的,通过这么多年努力,我们分了三个阶段,这样能够把产品做出来。

第二是国内采购,这是我们母线正在推动的工作。我们最重要的几个原材料是可以看到,PV膜,国内已经有生产,用自己的东西在今年就可以试车了。包括创维今年也投资生产线,大概也是在今年底明年就试车了,而且这个产业链建完之后实际上它是从最上游的石油化工开始,从天然气、电池、PV树脂的,这两家都是做PV树脂的,再到PV膜,这个产业链就完全打通了。

TAC国内目前来说,很早就有一家四川普什的是做TAC树脂的,从棉花+石油化工到TAC,他们供给TAC给包括日本、韩国。唯一遗憾的就是TAC膜这块目前来讲还稍微有点落后,进展比较慢,我们同时也在做工作,那块有新的厂家再加入。

PET保护膜国内做的也是比较多,应该最早是从石油化工,最后做成PET薄膜,合肥的乐凯、东材、斯迪克做这个东西,然后做成PET保护膜。

还有一个是压敏胶,国内是丙烯酸单体就开始的,从单体合成,这个我们自己开发,现在产品已经在小批量使用这种。这个产业链全部完善了,一直到石油化工这个级别,全产业链打通,这个时候我们的原材料就基本上跟国外比的话又会降低10%以上,所以有这个机制就保证我们跟国外竞争非常有竞争力了。

同时我们在小尺寸方面的竞争也是比较充分的。国外目前市场上三星,大客户是在国内,他们从日本发过来、从韩国发过来,在国内有一些代理商,但是我们三利谱一直做的是自己建了材料工厂,其实这样有很多优势,一个是快捷交付,第二个是品质稳定,能够保证。这个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工,这么多年我们做的工作,产业方面做自动化生产线,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生产线已经成熟了,已经有两条线在跑,今年大量的购买这种自动化生产线,是我们三利谱自己研发的和一些厂家合作研发的,这样就把整个人工成本降下来,材料方面一个是自己掌握了,同时成本还可以下降。

偏光片小尺寸和大尺寸竞争的领域不一样,未来3年偏光片未来国内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严格避免了国内很多企业一哄而上进入偏光片行业,造成严重的过剩。

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我们的优势,能够自己保证自己的一些利润还能够让国外厂商做不下去,逼着他们退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三利谱的发展有我们自己的竞争优势。首先,我们的品种齐全,现在偏光片其实有好几十种产品,以前是追赶,像日本人能做,我们做不到,到今天所有品种日本能做的我们都有,品种上已经不输给他们。同时,我们这么多年做偏光片在客户那边使用,品质上面也是稳定的,同时在国内的生产,我们交付非常快捷,尤其小尺寸,基本上7天交付,这是国外远远做不到的,他们交货通常一个月,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尤其是手机、平板生产企业,对交货要求非常快,而且非常高。

还有我们的成本领先,我们小尺寸降低我们成本,TV大屏的偏光片通过原材料国产化降低成本。

未来大概讲一下我们公司情况,我们公司是07年成立的,供应客户像京东方、惠科,这是我们大的尺寸。小尺寸手机包括平板这块是天马、夏普包括国内一些上市的,终端产品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 O都是我们的客户。

公司发展我们是08在福建莆田建了650mm线,现在正在建一条宽幅的线,在深圳光明建成了1490生产线,这个主要是生产手机和平板用的偏光片,合肥在16年建了两条生产线,主要是生产TV包括海信电脑偏光片,我们是17年在深交所上市的,上市完了之后募集资金在深圳建了龙岗工厂,龙岗工厂大概是明年可以投产。

这是我们大概的一个生产线的规划。现在已经到了6号生产线,龙岗生产线马上4月就要试生产了。7号生产线是在福田,规划主要是车载,大概是在明年试产,2022年就可以投产。这是我们合肥二期,八号线,现在今年就要正式启动,这个产能就比较大,可以做到5000万平方米,主要是生产TV用的,合肥二期建完之后我们要再选一个地方建一个也是TV用的,大概做到5000万的产能,初步可能到2025年正式投产。所以我们5年内产能大概做到1.4亿平方米。消费额我们希望突破100亿的规模,这是我们的产品类别,目前还有黑白的,包括我们的TOT,TOT里面也有好几个模式,我们目前五代线用的工控,到了车载上很多的就是TO模式,电视用的IT模式,就是京东方,主要STN模式。OLED方面目前是在手环、手机已经在合作,包括柔性的,折叠的偏光片我们现在正在开发之中,应该说明年就开始要建线生产这种片,这是我们产品里面。从上面看起来我们品种基本上国外能生产的国内都有,比较齐全。

最后大概再总结一下,三利谱在这个方面做了十几年,目前在当下发展情况下,小尺寸我们已经站稳了脚跟,基本上我们工厂大概可以做到一个月,一起应该是可以做到8000万片,4000万套,我们希望在3年左右左右时间,在手机、平板领域希望能够做到全球第一。因为现在我们基本上在品种、在技术方面与国外平起平坐了,发挥了国内的优势。大屏方面降低成本,积极的原材料国产化,所以目前为止竞争优势相比的话,品种是齐全的,面板厂的客户平均也是能够保持稳定,交货我们是快捷,同时我们还有成本领先的优势,这是我们三利谱将来在偏光片行业发展的优势。大概情况是这样的。

【主持人】:谢谢张总,张总先把光伏领域的历史讲了一下,中国在很多产业怎么掌握全产业的主导权,再讲了一下整个面板的,先是讲了下游,京东方、华星也是今天的嘉宾,核心讲的是偏光片行业未来中国可能是主战场,而且海外会逐步的退出,中国怎么在进口替代里面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张总讲了一些设备、材料的成本优势,本地配套的快速服务迭代的优势,这些都是非常明确的。张总讲的非常清晰。

第一,公司上市以来,是跟面板的价格周期,包括上一位嘉宾激智科技好像都有一个特点,18、19年行业盈利能力相对都是在低谷,后面再起来。这个首先它的行业规律和原因在里面。

第二,跟同行相比,作为上市公司,财报显示,21年利润其实已经开始恢复的很明确了,特别是下半年的利润已经起来了,但我看比如同行里面的盛波它也做的挺大的,其实还是没有利润的。也就意味着我们跟它相比的话,还是有一些成本或者是盈利能力的优势,这两个问题能不能给我们简单解读一下。

【张建军】:偏光片跟面板周期是相吻合的,偏光片毕竟是面板的核心材料,而且偏光片在面板上也很重要,价格方面面板厂对偏光片厂是面板厂掌握主动权的,所以在面板不景气的状态下,TV这块偏光片价格降的也是很厉害的,32寸偏光片从原来的11块美金一直降到5块美金,因为也是跟32寸的折叠面板相关,所以说TV偏光片是跟面板景气度非常相关联的。

还有一种是小尺寸,小尺寸相对来讲不那么明显,因为小尺寸在市场上竞争厂家并不多,目前大概在市场上一个是日东、三星、三利谱,三利谱重点关注的是手机,手机其实制造的技术,它的难度比TV偏光片难度还要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日东TV片退出,手机偏光片它现在还在做,这个毛利率和利润相对比较高。这个时候手机供应竞争就没有那么充分,它的价格就没有面板的周期波动影响,这两年加快了还是比较稳定。

第二个问题,这么多年我们偏光片三利谱做,18年我们还是有2000多万利润,并没有出现亏损,国内的另外两家做偏光片他们是TV为主,这个价格确确实实比较低,所以加上刚才我说过,他们做偏光片的思路,基本上就全套引进了,所以成本代价相对三利谱会高一些,这个时候他们就在市场有亏损。我们三利谱一直是以手机为主,我们深圳工厂盈利能力一直是蛮强的。合肥工厂做TV的,18、19年这两个工厂在爬坡过程中是出现了亏损,影响到了我们整个分公司的财务报表,但是深圳这边盈利一直保持不错的。经过两年的爬坡到2020年我们基本上就开始起来了,所以合肥线的盈利能力改善的很大,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它是一个我们的盈利大幅提升。第二,我们的合肥工厂建设思路跟别人不一样,我们的工艺方面也是跟现有他们会有一些区别,这个是我们成本控制没有那么好,我们在合肥还做了一个技术改造,原来43寸必须2米的生产线,但是现在43寸我们在合肥工厂就可以生产,而且利用率非常高,96、97了,这个时候在43寸产品上是国内我们供,另外两家还暂时没有去做,因为它的生产线做43寸很难做,利用率比较低。同时也把我们合肥产品也做一些调整,我们做了一些调整,我们做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利润比TV偏光片好一些,所以整个合肥片就起来了,这个是从2020年一直到现在我们盈利能力比较强。另外两家他们基本上还在做TV,TV确实是因为下游的厂家特别多,竞争压力比较大,相对来讲盈利能力困难一点。

【主持人】:您的意思第一个是这个跟面板周期还是顺周期的,第二个是因为三利谱的产品结构小尺寸做的比较多,整体成本相对还是有些优势,所以在别人亏钱的时候我们基本上略赚,别人略赚我们赚挺多,是这个意思吗?

【张建军】:是的。

【主持人】:看去年LG出售给了杉杉,这个事情我想请教两个事情。第一,我们看未来5年左右的周期您讲了竞争其实也是很激烈的,在海外包括台湾、日本、韩国,还有您估计的话,还会不会有继续的海外公司的产能出售,或者类似的事情?在这个背景下,三利谱是怎么样去考虑应对这个趋势的,比如如果有新的海外资产,我们是更多的是去整合呢还是更多的是愿意建新产线,怎么样应对这个趋势呢?

【张建军】:我们现在发展是这样的,LG卖给杉杉,杉杉以前没有做过偏光片,他至少有3年左右的磨合期。这3年大尺寸偏光片景气度到今年或者明年,景气度就不会有这么好,偏光片竞争蛮充分了。这里面就有一个,日东在退出,现在基本上大屏是竞争比较激烈的,住友还有现在的杉杉,国内的盛波加上昆山的…这两家跟他们比比较小一些,主要是做TV这块,这三年如果市场没有那么景气的情况下,偏光片怎么跟住友竞争的问题。现在偏光片还是盈利的,短时间之内暂时不会退,只有哪一天他自己出现了亏损,才会退出。在他拿到盈利他一般也不会退出,只有出现亏损才考虑退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大尺寸偏光片,也是一年多来我们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怎么做,刚才在报告里面大概讲了,我们不能按照他的数据做,跟他们一起建立就很难了。所以我们这两年培养大量的国内的圈子,我们的供应链,这种情况下我这个时候才会扩大我的TV偏光片的生产,手机现在是比较稳定的,我非常有信心能够做到全球第一。我把TV自己的国内供应链建设完善了,我才会扩大我的规模,我相信现在今年明年再加上后年,3年左右时间,国内供应链就起来了,所有材料都可以在国内买到,这是保证了供应,保住我的成本竞争优势,按照这个思路这是合肥二期,去年竞争到位了,但是没有马上上生产线,一年多一直在考虑技术方案和路径,怎么竞争?现在我们把这个已经找到比较好的技术方案和路径,按照我这个做的TV偏光片就是刚才所说的我的成本对他们的季报,这样合肥二期我是一定要上的,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变化,住友会退,时间早和晚的问题。它的产能释放出来,这是一个机会。这个是三年以后的事情了,同时这三年,杉杉磨合过程中,磨合的情况怎么样?我们有待观察。这三年基本上暂时看不到,因为偏光片这么短的发展看到了,不像我们所想象的保密的情况,难度也蛮大。有新的厂家进来,日本的产能在退出,这个可能对三利谱是个机会,所以在刚才我们的合肥二期上完之后大概可以做到一个亿的平方,这个时候就会有新的公司进来,如果国外退出产能出来,我的工作一下就起来了,如果他还在我可能就要再上两条生产线,这样规模可以做到1.4亿平方,在市场上我们一定赢。再往后我相信无论是日本也好包括国内也好,一定会有相关企业一定要退出的,那个时候我们再去做,那我们就可能做到整个偏光片全球第一。这是再下一步的工作,一个就是半年左右,五年左右的时间点,大概我们的思路规划。

【主持人】:张总讲的很清楚有阶段性的战略。

最后一个小问题,上游供应链是战略性竞争力,里面提到了膜材,上游的保护膜,这里面据我了解,遇到了斯迪克,本身就是做光学其他材料的,比如还有杭州的洁美科技,它本身是做被动元器件的离型膜,现在做光学的离型膜,它应该在我们这边也有一些进展,这两类公司它怎么对比可能在我们的上游里面的优劣势或者价值呢?

【张建军】:一,包括我们离型膜,以前基本上是国外进,现在国内这两年比较多,离型膜国内基本上做起来了。虽然占偏光片成本不高,但是有一个问题,一供应它确实是比较稳定,供应快,我们在国外买东西,钱先付给他,他一个月左右发货,到工厂再生产差不多两个月,在国内一个星期就发走了,大概一个月之内产能能够推起来,对整个供应稳定包括我们的库存也减少很多,还有价格也有优势,所以国内是各方面的,我们一直是做这个事情。做偏光片我们的供应商也是一样的,做到的光学膜需要一个很好的产能做法,因为毕竟跟其他的不一样,以前做被动元器件的会有些不一样,你要给他机会去帮他,这样他才边做边改进,通过一年两年的培育扶持,慢慢做起来。这几年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在这样的,离型膜我们国内做的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我们离型膜现在可以全部国内买了。当然还有其他的TV膜,我们做的快成熟了,大概三年左右时间,所以TV用的原材料都可以在国内生产了。因为有这个底气我们才敢在TV膜扩大规模,敢于跟国外竞争,也是有这个原因的。

【主持人】:今天最后一个主题的演讲嘉宾是我们的上市公司奥来德的董事长轩总。

OLED发光材料产业趋势和国产化机遇

演讲人:奥来德 董事长·轩景泉

【轩景泉】:各位朋友,下午好。我是奥来德轩景泉,非常高兴与大家进行电话交流。我的题目就是OLED行业材料的产业发展趋势和国产化机遇。

我分七个方面进行分享:第一,属于行业的情况,现在是两大主流技术一个是OLED,一个是LCD这两个主流。现在来看,整个来说LCD能做得OLED基本都能做了,现在大尺寸来说可能是采用技术不一样,但是LCD能做得OLED都能做。但是LCD不能做的OLED有几个显著特点,主要是轻薄也好,更重要的是柔性,还有一个可折叠,这两个显著特点就把整个应用是属于更广了一些,这里边整个的最重要的东西在哪呢?大尺寸来说,我认为现在来看是这样一个观点,LCD是有市场没有技术。中国现在整个大尺寸10.5代、11代属于有市场,但是技术是属于都一样的。对于小尺寸来说,LCD基本上是无市场无技术。你看三星和LG已经把所有的LCD技术转移回国内了,苏州的厂已经卖给咱们的华星,真正现在开始,我认为从现在开始OLED完全是黄金时间,整个世界上来说引领企业三星已经完全聚焦在OLED整个发展,我们国内还仍然处于跟跑的地位,这是属于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专门讲OLED的应用,从小往大来说,第一个是可穿戴,现在整个的手机这是走的应用,接下来就是现在占比最大的就是手机,现在有个数据是83%的智能手机是用OLED,还有笔记本、ipad,国内的和辉光电最近承接的大项目是华为的笔记本,笔记本现在已经开始应用在OLED里面了。车载目前来看,各个厂家都跟主流汽车厂家都已经进行了紧密的研发,只是说离量产还仍然有一点点距离,我估计1—半年应该是可以差不多少了。电视OLED整个领先,从小往大来看,从技术来说大尺寸的技术现在是属于百花齐放,是三家,一个是属于真正率先量产的就是白光技术OLED里面,第二个是日本JOLED里面的喷墨打印技术,第三个是三星正在搞的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应该能出的大尺寸的QD-OLED,整个从大尺寸来说这是属于这种情况。现在真正来看,我们国内谁来说,我们在OLED技术来说仍然处于跟随,真正处于领先的还是韩国三星。

今天我是从企业角度来说,不是从技术角度来说。从企业角度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真正国内跟三星来比处于什么水平?从目前来看从良率来看,从产品品质来看,我们的整个水平处于韩国三星里边的17、18年的水平,我们仍然跟韩国差两三年的技术。京东方或者是维信诺与他们所差的距离,这是整个我的判断从产业规模来讲,我们2020年全球的面板收入是327亿美元,这是一个数字。预计2021年达到334亿美元。

我们国内整个来说从材料角度来讲,这是属于全球的市场规模,达到80亿人民币,应该是12.59亿美元,这里面一会儿我要讲除了发光材料以外还有其他材料,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第二,跟大家分享的OLED的分类,我们可以看这张图,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种类非常非常多。发光材料,真正发光材料来说这是属于卡脖子技术,上游和下游有很多都是属于卡脖子,而且国内都应该自己搞的,所以你看第二张图里边来看,从上游的这里边涉及到很多比如说低板PI,包括这里边所用的属于靶材、光刻胶,现在PDL,这些都是卡脖子技术。中段就是我们原来一直公关这块,这里面发光材料是主流,紧接着还有封装,再加上FM,这是属于我们三大技术,或者三大材料。后面还有模组段,模组段这里边包括整个属于CPI,它有其他的UTG,所有这些材料里边很多很多,但是真正我们要讲的我们真正国内的机遇在哪?

先讲这个东西以前先看看国内的产能分布和市场变化是怎么样的?国内整个市场是属于产能分布,还是以京东方为主,因为京东方整个产线现在是三个场地,每个场地都是最大的,都是465亿投资,每个地方都是45K也有48K,以成都B7它现在整个释放产能基本满产,它提供给华为里边P30、P40,包括现在给苹果订单里边的也是以B7为主,因为B11里面的模组线是最大的,正在建设的是B12,B12是先建30K还有15K要等到下半年或者明年,目前整个来说B12整个调试当中。所以京东方的整个产能是最大的。

紧接着产能比较大的是华星光电,它起步稍微慢了一点,要比京东方慢了将近两年时间左右,他是奋起直追,第一期建完之后二三期连着建,整个加一起是45K,从产能也就是一个京东方的产能。所以从目前来看从产能角度来讲应该是属于京东方的1/3左右。京东方原来计划还有一个复星,现在感觉内部传言说复星可能要取消,还没有公开公告。紧接着整个比较大的是维信诺,维信诺这块从V1开始到V2固安到V3合肥,现在可能还有V4,现在还没有消息。紧接着是天马,天马走的路程稍微曲折一点点,原来是4.5代线很好在上海,在武汉整个6代线,并不太顺利,后来又追加了一条线,现在正在建但是他后劲在厦门投资480亿,但是他先投了一条线,这是属于天马的整个分布紧接着是和辉,从4.5代线到6代线,国内这块从6代线布局来看总共计划是304.5K,基本上按照15K来说20条线,将来还有可能增加。

三星整个原来的市场是165K是6代线,原来是5.5代线,135K,最近因为它聚焦OLED,原计划A5工厂270K最近要动了,因为现在已经开始笔记本再加上车载开始释放,它原来的产能已经不够了,现在整个三星还要释放6代线,原来很多的圈内的人说国内6代线已经足够了已经满产了,现在看来国内可能还有再跟随,所以六代线建设现在还在建设之中。

LG就显得有点可进可退,基本上被京东方撵过去了,LG是发力在大尺寸上,六代线上没有太多优势。这是属于国内外六代线的产能布局。

目前国内整个市场面板出货10%了,如果按照数量来说10%更多一点,在小尺寸方面可穿戴方面,包括整个其他的原来4.5代线、5.5代线加在一席,整个数字可能要突破10%了,所以这点来说还是有进步的,原来整个三星一家独大占到95%左右,还有一个数字乐观一点,从目前来看,京东方整个B11的产能没有释放,这个数据还是不靠谱的。

第四,给大家汇报的是韩国三星国产化的路线,为啥说韩国三星,大家看一看呢?我跟三星接触这么长时间,我感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三星公司是最伟大的公司。为什么伟大呢?三星天生就有培养国产供应链的基因和责任,你可以看今年用日本的企业反过来告诉国内的你马上要学这个东西,明年要给他配套,确确实实是这样的。从17年开始,从MTC到现在,它的国产化率除了UDC的整个专利以外不让用,剩下其他的全部实现国产化。这块我们国内的这些大企业们要向三星来学习。通过这个角度来讲,国产化路线是必须走的,因为通过整个三星这么先进的技术,良率这么高,品质这么好,它国产化率走这么好。为什么?主要问题是降低成本,竞争力比较高。所以现在来看国内这些与它竞争过程中,成本都比三星成本要高。为什么?这就是涉及到所有用的材料,包括设备都没有实现国产化。

第五,我们国内的平板企业国产化进程,这一点来说国家非常重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12年就开始开会,那时候就需要你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必须先国产化,说的上面我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说了很多,但是反过来之后下面动作不快。为什么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液晶走了20年,到最后现在来说国产化进程走的还是不理想,虽然有说我们走了很多国产化做了,很多东西,比如材料,到目前来看默克材料还是占50%以上,还有其他的材料。我们国内的材料说可以,但是一提到默克,谈默克色变,整个专利的控制特别严密。我们的国产化这方面做的是很不成功,到现在为止我们液晶这块国产化程度不是很成功,虽然自己说我们做的还是国产化,但是真正的主要材料还是仍然被卡脖子。在这个角度来讲,在12年的时候国家就说OLED绝对不能再走液晶那条老路,所以非常重支持。国家是重视了,但是我们国内大企业在这方面进度还是比较缓慢,走的比较快的是两个专门做OLED的,比如说维信诺,比如说和辉,国产化率提升非常快,国产化率非常高。反过来之后,其他厂家是进度比较慢,但是现在来看,我感觉到京东方已经开始重视了,前段时间跟老总聊已经成立了国产化办公室,专门进行推进,这一点是有进步的,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我们作为上游的材料企业来说,我们应该真正从技术上突破,来真正的要跟人家比,要从技术性能、材料性能各方面要比的过人家,所以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对我们一个很好的机遇,也是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整个国产化情况,目前,各个厂家从发货材料来看,90%以上甚至还多都是应用国外材料,整个由欧美、包括日韩,我们国内材料占的很少,今天可以跟大家说我们奥来德在国产化里做了很多东西,我们其中有几个材料是奥来德的,这个方面国产化我们路是比较长,但是反过来说给我们很大机遇。

这里边过程中你可以看我们从技术来看,第一类EIL、ETL,我们现在材料已经可以应用了,水平是接近其实可以应用了。第二发光材料类,专利问题。第三类,三种prime的材料,我们最近进入到华星,相当水平。HTL、HIL材料水平也达到了,不是说接近,已经达到,最后完全可以替代了。真正厂家说没问题,我们国产化替代这条路已经可以了。稍微差距大一点的就是发光材料稍微大一点。

这个表的数据是错的,封装材料和黄PI,这个数据整个完全是错的,这个数据是按照到2023年市场我们搞的预测,发光材料我们比较保守一点是50个亿,有些厂家给我们报,我们一家就能达到50亿,我说咱们还是保守一点,发光材料到23年国内市场要达到50亿封装材料我们测算一下能达到10个亿左右,9点几个亿是一半取代,现在整个封装材料是韩国SCI独家垄断的。黄PI这块现在是两家来做的,这块整个市场规模是14亿。尤其是PDL材料,属于独家垄断的,门槛非常高,这个整个市场份额这块现在的应该是属于(速记漏字),我们到2023年,我们按照一半来算市场规模达到18亿,总共到2023年这个材料市场达到90多个亿,这是我们国产化里面要做的东西,为啥总的来说把这几个产品剔除来,我要讲的下一个问题,我们公司的优势。

第七,奥来德发展战略以解决卡脖子技术和国产化替代是我们公司的使命。蒸发源属于最好,8.5代线的蒸发源,国内哪家来做蒸发源我们都准备好了。我们发光材料我们现在能够占有10%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我们未来到3年,到23年应该能提高到15%—18%,这是发光材料,现在正在搞的是ET跟RH,取代美国的陶氏。封装材料目前来说,是属于三星独家垄断的,这块我们进展比较快,我们和辉已经开始通过了,已经开始签订单了,京东方去年已经签了协议开始测试,目前测试非常顺利,正在测试。其他厂家也在测试,华星、天马、维信诺都是,我们是这五家,其他除了和辉以外,这四家都是,但是我们这里专门提了京东方,所以这块的封装材料。

PI我们现在已经完成小试,已经开始测试,PDL正在研发。这是未来的,整个我们真正公司里边要想真正,我们公司通过去年整个上市之后,我们具备龙头地位优势,我们有资金优势市场优势,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发力在发光材料、封装材料、PDL材料、PI材料几大领域发力,这里面进展很大,已经开始做供给也比较多,这就是我们真正解决一个一个来解决我们材料里边的卡脖子问题。这就是我今天跟各位分享的主要内容。

【主持人】:谢谢轩总,讲的很深入。

我这边有两个问题向您请教一下。

第一,大家都知道在美国有个公司叫UDC,他们在美国那边的美股代码就叫OLED,基本上公司定位是差不多的,但是他们在美股那边市值现在将近有100亿美金,看它的财务数据什么的,都非常好。这个公司的竞争力和壁垒是什么?作为国内公司怎么样追赶这个海外的巨头?策略是什么?

【轩景泉】:这个UDC里边的专利壁垒弄的非常非常漂亮,咱得承认美国在专利整个维护方面来说做的非常漂亮,非常好,它这里边按说去年年底和今年应该到期了,但是它新专利套旧专利,他就说一句话你就可以想象,一类的化合物整个应用期限里面就是它的专利,谁跟他各种不同的结构应该是专利避开了,你应用在器械厂家里面,器械厂家不敢应用。一类的,只要含一类的都是他的专利,在这里边它的封锁特别严。真正国内也好,包括三星也好,我听说也搞了很多不同的专利,不同的结构,而且性能也比它现在原有的性能还好,三星怎么办?三星这么办的,我卖给你我这个东西,但是在将来你的…原来5000万能给我2000万,是通过这个方式,三星都突破不了,别人咱们国内也很难突破。这是我最近听说这样一个东西。

怎么来突破这个东西?现在你看整个价格涨的非常快,已经整个买一的价格由原来我们200块钱很高了,怎么弄呢?现在了有新的技术来说…这样一个东西是一种很好的方案。换一种,这样就不是他的专利了。

【主持人】:这个壁垒本身非常高。

【轩景泉】:对。国内有好几家说,包括我们公司也有跟他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也不敢用。人家厂家不敢用。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因为奥来德咱们公司现在的蒸发源产品在客户那边市占率非常高,国内的基本都是独家供货,这个产品就跟我们现在要重点突破的这些材料类、发光材料这些东西是有什么样的协同呢?

【轩景泉】:蒸发源跟材料相辅相成。尤其是属于对蒸镀技术依赖性最强的,我们的GH材料、BH材料,这时候依赖性特别强,必须得经在蒸发源这个厂家里多此测试,才能够把这个材料性能摸的出来。有的时候是这样的,包括现在我们国内在产线过程中,这个材料整个很难换,或者说没有替换材料,我们去蒸发源之后去改造一下,这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给大家讲一下咱们公司现在在刚刚讲到的我们这些核心的材料或者发光材料里面核心的品类,哪些是现在进展的是哪些客户或者哪品类是进展比较快的?

【轩景泉】:我们这里分成四类,第一个是发光材料,现在我们在三个prime上都取得突破了,整个是属于华星的国际版已经通过了,我们在和辉和维信诺都已经利用了。BH材料在京东方测试,我们经过几次回合,这次在京东方测试,这是发光材料类。整个我们与各个家里边,包括京东方、华星、天马、和辉我们都有固定的研发领域,比如说华星让我们搞这个,天马让我们搞那个,和辉光电这块都有专项的整治,我们跟厂家整个的联系程度是最高的,包括他们也愿意到我们这儿来测,我们是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是发光材料类,这是我们起家的地方。

第二个是封装材料,我们进展比较快,是属于打破三星的垄断,这个材料整个意义非常强,我们以往的整个国内封装厂家跟我们讲,一般耽误一周他们是不是有意为之呢?因为毕竟跟三星电子是一家。在这个角度我们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够提供二元化,这块材料我们是战略意义的。进展情况刚才说了,我们在封装材料方面来说,和辉光电已经测试通过了,已经开始订货,但是和辉光电目前这家都是在测试。京东方在测试,京东方现在是最积极测试我们的封装材料,封装材料我们预估应该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能够通过厂家测试,因为得调,我们6月份左右能够更好的消息出来。

第三类材料就是我们的PDL材料,正在研发。这块是解决关键的而且独家垄断材料,不但是国内的公司,三星也是被他垄断了,这个材料的怎么突破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非常难,我们现在小试品种出来了。

第四类是属于基版PI,基版PI就是原来我不想做,整个国外有,但是国内这家有做那家有测,但是现在来看我们感觉到我们测完之后价格特别低,原来1000块钱我卖500块、300块行不行?整个产品价格特别低,性能非常好,现在我们已经在维信诺和和辉开始测试了。我们接下来在材料方面来说,发光材料是我们老的根据地,我们在新的根据地里——封装材料、PDL材料、PI材料方面继续发力,这是我们未来的增长点。

【主持人】:这些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现在都面临了一个格局问题,而且像很多材料UDC都是美国,还有一些日韩的,这个背景下我们有没有感受到我们的这个产业链的国产替代或者是客户端的支持,再给的更多,或者是在加速。

【轩景泉】:尤其是最近感觉特别明显,明显几个方面。整个来说,现在下游都希望主动推进国产化,现在态度已经发生转变了。

第二,从资本方面来说,现在也愿意跟我们提出一些合作,能不能真正互相从资本上来说做一些工作,现在已经开始做了。

我们上下中游都要捆在一席,都主动来了。

【主持人】:这个行业技术、客户、研发、资本大家都是在一起加速的抱团发展,应该是这么个状态。

【轩景泉】:现在已经加速了。

【主持人】:谢谢轩总,看您今天讲的非常清楚,而且几个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也讲的非常清楚,今天您也是最后一个演讲嘉宾,谢谢轩总。

谢谢各位投资人一下午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感谢大家的时间,大家关于这几个上市公司行业还有什么问题可以联系上市公司或者联系我们,谢谢大家今天的时间。

我们这之周四的下午2点到5点半同样是第二个专题会场,被动元器件的,也是最近大家关注度很高的,我们请到了MLCC,还有电容,还有其他的一些核心赛道的专家和上市公司领导给大家做了一些分享,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来报名参加。

谢谢轩总,谢谢在线的各位领导参加,谢谢各位同事,各位投资者,再见。

本文版权归原撰写方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涉及到的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如果你是基本面的爱好者,关注微信公众号:【沃见报告】掌握上市公司及时动态、行业变化,缩小与机构的信息差!

以上就是关于pos机开机出现白板,面板专家万字解读产业链投资机会电话会纪要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pos机开机出现白板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转发请带上网址:http://www.poszjia.com/news/23907.html

你可能会喜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bsa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