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pos机横空出世,Apple Card横空出世为信用卡重新定义了什么

 新闻资讯2  |   2023-06-16 10:14  |  投稿人:pos机之家

网上有很多关于陆pos机横空出世,Apple Card横空出世为信用卡重新定义了什么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陆pos机横空出世的问题,今天pos机之家(www.poszjia.com)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陆pos机横空出世

陆pos机横空出世

3月26号,苹果召开了2019年春季发布会,这次发布会上最让我们这些信用卡和支付研究人士关注的就是苹果发布的Apple Card,这张卡诞生的意义在于—这是一张由苹果定义而非银行来定义的新型信用卡,我干脆借这个机会就来聊聊信用卡的未来趋势。

[1]

说起信用卡,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张由银行发行的塑料卡片,凭这张卡片,我们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商家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商家也因为这张卡片可以放心的持卡人提供产品和服务,无需担心收不到钱,蒙受损失。

其实就信用卡支付而言,本身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记账式信用消费,银行在这里扮演的就是第三方担保的角色,商家也因为银行的担保,才能放心为持卡人提供商品和服务。就信用卡本身而言,它是商家识别持卡人信用的一个载体或者媒介。作为载体或者媒介,其形式并不局限于塑料卡片,国外包括我国香港地区还在使用的支票也是体现其持有人信用的载体或者媒介。只不过我国跳过了支票作为个人信用交易的阶段,直接进入了信用卡的个人信用交易时代。

传统的信用卡有这个几个要素

1.以塑料卡片的物理形式呈现;

2.卡片上通常载有卡号、有效期、持卡人姓名、安全码和发卡机构名称;

3.卡面上印有各种精美的图片或者照片,这些都是发卡机构斥巨资设计或者购买版权;

4.线下使用中通常以刷卡/插卡/非接触形式完成支付;

5.在线上支付时候,通常提供卡号、有效期、持卡人名字才能完成交易。就安全程度上来说,这是很非常差的,因为你的卡面上的信息一旦被人偷走,别人就可以用你的卡线上购物消费了,因此各种初级安全培训都会强调不要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中透露你的信用卡信息。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过去乃至现在对信用卡的认知。

但我们有必要先看看国内的信用卡市场现状。

[2]

首先,我国信用卡正在逐渐边缘化和管道化。由于国内大兴扫码支付,信用卡变成了扫码支付的管道,甚至银行也自甘于沦为管道。不少人把自己的信用卡绑定了扫码支付后,卡片就躺在钱包里很少甚至再也不拿出来了。特别是年轻的90后00后,那些使用智能手机长大的一代,很多人已经没有信用卡的支付习惯和概念,甚至都没有申请信用卡的意识。眼下除了那些羊毛党、权益党还有办卡的兴趣(当然一旦银行改变或者取消权益,他们销卡也快),普通人对信用卡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弱。

其次,信用卡在功能上雷同,缺乏创新。我们注意到这几年我们的信用卡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打开各大银行的官网,新发行的信用卡几乎都是忙着换卡面,但是却没什么实质的改变。看着热闹,但是在热闹中却透出无奈的落寂。虽然也有银行的发行了一些金属卡或者是自动变化CVV码的电子信用卡,无奈成本太高,注定无法普及,最多能为收藏家们收藏的非流通信用卡。

而由于国内刷卡费率的过低,导致不少银行只能以卡组织提供的优惠或者权益来凑数,打开银行官网简介,几乎千篇一律,没有值得什么吸引人的靓点。如果银行不再额外投入,靠羊毛和权益来吸引客户以外,一旦减少或者放弃投入,这些羊毛客和权益党立马会鸟兽散。

再则,国内也有银行发行了虚拟卡,但是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信用卡的基本要素,卡号、有效期,CVV码一个都没少,和传统卡片相比只是少了一张塑料卡片做载体而已。对于已经持有信用卡的人来说,只要把自己的信用卡和Apple Pay绑定一下就多了一张虚拟卡,实在是没有必要专门去办一张虚拟卡,何况有些虚拟卡还要年费,加上不亚于申请实体卡审核的复杂程序,更是让持卡人失去申请热情。

另外作为NFC的非接触式的银行卡交易这两年在国内发展的并不顺利,无知媒体对信用卡免签免密的非接触式小额快速交易的错误报道,打击了人们使用信用卡非接触的热情,特别是今年某国家级电视台在3.15对银行卡NFC交易的报道,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加上前些年银行和卡组织在普及推广NFC的上的不力也是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人们重新对信用卡的引起兴趣是非常不容易的,幸运的是,在国外,信用卡并没有沦为其他支付方式的管道。相反,信用卡紧跟现代IT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4G网络的普及,已经最大限度的改变了我们周边的很多事情,连信用卡也不例外,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信用卡,成为证明持卡人信用的一个载体。在这次发布的Apple Card恰恰宣布了预示着一个新的信用卡时代的到来。

[3]

从视频里可以看到这次苹果发布的Apple Card和传统的信用卡相比,有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首先,传统的信用卡都是由银行或者专门的机构发行,用户在申请的时候,需要提交申请表,然后等待银行或者发卡机构同意以后才能拿到一张实体卡片,即便是网上申请的信用卡,如果是首卡的话,持卡人也需要去柜面才能激活,非常繁琐。而Apple Card就简单多了,用户只需要在自己的iPhone中的钱包应用里面即可申请激活,免去了传统信用卡各种繁琐的申请方式。

其次,这是一张以虚拟卡为主,实体卡为辅的信用卡,而传统信用卡则是以实体卡为主,虚拟卡为辅。Apple Card的用户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台支持万事达PayPass的POS机上用Apple Pay消费。就算这部POS不支持PayPass支付也没关系,苹果也为用户准备了一张实体卡,供用户刷卡/插卡使用。

这张实体卡和传统的塑料信用卡相比,也是做工极为奢华:采用钛合金材质和激光刻蚀技术(因为是金属卡,会屏蔽NFC信号,因此无法支持万事达的PayPass非接触式支付),卡身采用极简设计,除了 Apple Logo、持卡人姓名和芯片外再无任何其他信息,我们也很好奇谁会成为Apple Card的实体卡制卡公司?相比国内不少银行曾推出的金属卡,由于摆脱不了信用卡的有效期限制,卡到期后就不能再使用,只能重新换卡(通常是到期换成塑料卡)才能继续使用。一张成本数千元,做工考究的金属卡到期后就不能继续使用,非常遗憾和可惜。

目前由于Apple Card没有正式投入使用,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到底是先申请实体卡,然后在iPhone中激活再生成一张虚拟卡;还是先在iPhone中申请虚拟卡,然后用户根据自己需要在申请实体卡,具体等到今年夏天该卡正式发行以后才能知道。理论上,在美国有良好信用记录的iPhone用户可以即刻申请,即刻通过,虚拟卡在手机上实时开通使用。

苹果推出的信用卡,第一次取消了信用卡的卡号、CVV安全码,有效期和持卡人签名,这些往往是传统信用卡基本核心要素,是信用卡诞生近七十年以来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通常收银员在收银时要先检查顾客信用卡上的卡号、安全码是否完整,是否有持卡人签名,如果有一个要素不完整,这张信用卡会被拒收。我们也好奇,如果收银员以后看到一张没有卡号、安全码、有效期和持卡人签名的Apple Card会不会拒收呢?这点我们还是应该相信苹果的品牌影响能力,无需杞人忧天。

实际上,这张Apple Card并非没有卡号,实际上卡号已经隐藏在iPhone的加密芯片中,取而代之的是用唯一设备号(UDN:Unique Device Number)来代替了实际卡号,每次交易的时候都会生成一次性的设备号来完成交易,这本质就是苹果Apple Pay的Tokenization技术,Apple Pay早已在日常消费中使用这项技术了。只是这次苹果在自家的Apple Card上把Tokenization技术用到极致,而且一发狠,连卡号、CVV码、有效期都不要了。仔细想来,既然每次都用不同的UDN码交易,那么传统信用卡上的卡号、有效期、CVV码根本就可以不需要了。

当然用户也会担心万一要在网上消费怎么办,自己连卡号、CVV码,有效期都不知道,怎么在线消费?其实这无需多虑,苹果的钱包程序里面自动存储了一个虚拟卡号,只要使用苹果系统内的Safari浏览器,用户在线上购物的时候,浏览器自动会帮你填好相关的卡号、有效期,CVV码信息等信息帮助你完成交易。这个卡号是半永久性的,用户可以随时生成新的卡号信息,降低卡片在网上盗刷风险。

不过现在暂时还不确定是否只能在iPhone的Safari上这么使用,还是在Mac上的Safari上也能这么使用,不过按照苹果的性格,只要在他家的系统上使用,应该都不是问题,这对于使用Windows的朋友来说,并不是一个美妙的消息。

[4]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多维化的账单呈现。传统信用卡的账单通常都是纸质的,上面一条条罗列了用户的交易时间、地点以及交易金额之类的信息。虽然这两年信用卡的账单采用电子化了,但是内容还是和传统的纸质一样,与其说是电子账单倒不如说是Excel版的电子账单而已,而且传统的账单上含有卡号等敏感信息,乱晒乱扔有可能导致我们的卡号信息被窃。

Apple Card在消费后,用户手机立刻会收到实时消费提醒,如果交易可能有异常的话,提醒信息下方会有报告异常交易供用户及时和银行客服联系,这要比打电话快捷多了。而且使用Apple Card的所有交易都会清楚的在iPhone的钱包程序中呈现,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餐饮、娱乐等方便的消费,一目了然,持卡人一眼就能了解自己每个月在哪方面花钱多了。而且每笔交易都会记录商家的地址位置,方便用户在地图上查询,这些都是传统信用卡账单望尘莫及的。

最后要说的就是隐私了,这也是苹果最强调的安全问题。与那些热衷于搜集隐私的新兴第三方扫码支付相比,苹果的Apple Card在隐私保护上是可圈可点。除了别人偷不到用户的Apple Card卡号信息外(因为没有嘛,自然就没得偷了)。按照苹果官网指出的那样,用户的所有交易都记录在用户自己的手机中,并不上传到iCloud中,用户每次消费都使用 Face ID 或 Touch ID 附带的一次性动态安全代码进行授权,因此苹果不会也无法知道用户在何时何地买了什么。而Apple Card的两个合作伙伴高盛和万事达卡,除了利用用户的数据运营这张卡片外,不会把用户的资料提供给第三方。光凭这点,Apple Card就已经狠狠抽了那些第三方支付的耳光,实属业界清流。

其他的一些特点,比如Apple Card 没有任何手续费用等各种乱七八糟费用,可在全世界的万事达支付网络上都支付;使用这张卡购物,不限任何购物地点,都有2%返现(在苹果门店、在线商城则是3%),并且没有返现金额上限。苹果将这个功能叫做 Daily Cash等等,熟悉美国信用卡的朋友都知道,大手笔返现在国外其他传统信用卡上很普遍,这里也不再具体说明了,毕竟本刊不是专门讨论羊毛权益的。

那么我们很多果粉最关心的是国内能不能用上Apple Card,毕竟再美好的东西如果用不上,也只是海市蜃楼罢了,而且Apple Card会对我国的银行业有什么影响呢?

必须承认苹果公司这几年对信用卡和现代移动支付的贡献巨大。在Apple Pay还未面世之前,就和EMV组织合作制订用于移动支付的Tokenization的技术标准。现在这一标准不仅被Apple Pay采用,也广为被其他国内外的手机Pay以及二维码支付所采用。如果说之前的Tokenization只是用来给实体卡生成一张手机中的附属虚拟卡外,今天苹果已经利用这项技术让手机成为一张独立的主虚拟卡,而实体卡反而看起来像是手机虚拟卡的附属实体卡。

我们知道Apple Card使用的Tokenization技术标注并非是苹果独占,是EMV的通用的标准。既然是通用标准,自然国内要用上Apple Card并不是没有可能,毕竟银联也是EMV成员嘛。事实上,招商银行已经在其官方微博中作了一点暗示,让人遐想。

至于未来Apple Card入华的形式,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会和国内一家或者数家银行合作,以联名卡的形式发行,使用银联作为交易通道,因为我国只有银行才被允许发行信用卡,而且万事达卡在国内也暂时无法绑定Apple Pay。唯一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国内会是谁家先和苹果合作发行中国版的银联Apple Card。而且其他没有和苹果合作的银行也可以和其他手机厂商合作发行类似的虚拟卡,因为Tokenization的技术标准是通用的,一样可以在iPhone和其他符合标准的手机Pay上生成类似的完全虚拟卡,而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银行的App为用户临时生产卡号、CVV码,有效期等信息,供用户在线上交易支付。

对于银行来说,Apple Card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张卡片极有可能很难被绑定在其他扫码支付上(因为持卡人都看不到卡号、有效期、CVV码了,没办法绑定),沦为其他支付的管道。倘若国内的NFC受理环境能够得到更大的改善,完全可以增加人们对卡基支付的粘性,这或许对国内发卡银行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获得国内监管部门批准,我们的信用卡将会快速进入一个虚拟卡时代,只要申请人没有征信污点,将会比申请传统信用卡更为轻松和方便,人们可能不再热衷于办理无数的信用卡,对于传统实体卡片的需求量也会降低这对于传统的银行、制卡公司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和当初苹果宣布Apple Pay诞生一样,很多人不仅期盼着Apple Card尽快上线投入使用,更是期待Apple Card能够进入国内市场,成为我们能日常使用上的快捷安全的支付方式,对此本刊会保持持续关注,不断为大家呈现独立、客观的视角和分析。

关注“信用卡董峥”,这里有信用卡的知识,也有信用卡行业独立视角的深度评论与分析,还有信用卡的历史与文化!

以上就是关于陆pos机横空出世,Apple Card横空出世为信用卡重新定义了什么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陆pos机横空出世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转发请带上网址:http://www.poszjia.com/newsone/68975.html

你可能会喜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bsa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