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os机排名前十

 新闻资讯2  |   2023-07-10 09:14  |  投稿人:pos机之家

网上有很多关于中国pos机排名前十,之波导兴衰史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中国pos机排名前十的问题,今天pos机之家(www.poszjia.com)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pos机排名前十

中国pos机排名前十

前言:

一般谈到老牌国产手机强厂,第一个想到的基本都会是波导。这曾经是中国手机市场最早的国产霸主,比较像郑国,因为春秋时期最早“小霸”于诸侯的传奇人物是郑庄公。可惜郑国在晋楚崛起成为霸主之后,就彻底沦为了背景板。

唯一不同的是,波导并没有灭亡(战国时期郑为韩所灭)。波导现在过得到底如何,文尾有探究。现在先来看一下波导是如何崛起的,又是如何坠落的。

注:本文结合了大量官方资料和徐立华访谈资料,篇幅甚长,但对于了解波导真实的历史帮助甚大。赶时间的可以先收藏起来,以便日后查看。

(一)无巧不成书

1,徐立华

1963年1月24日,徐立华出生于湖北随州市,1981年考入四川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于 1991 年拿到硕士学位。

这十年的校园生活非常有规律,刚好分为了三个阶段——四年学士、三年教书和三年读研。

但就在旁人认为他会一直保持规律深耕高校事业时,他却在拿到硕士学位后,前往当时的改革“前沿阵地”——广东深圳。

到了深圳之后进了一家外企,从事寻呼机研发的工作。随后他的同学——同样拿到硕士学位的蒲杰,也来到了深圳工作。

1992年初,邓小平开始“南巡”(深圳是其中一站),并发表了历史性的“南方谈话”。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徐蒲两人,大受感染,于是私下便琢磨着未来要做些什么。

寻呼机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进入中国,就在中国市场上连续四五年以每年 150% 的速度急剧增长。但如此“火爆”的市场,却被摩托罗拉和松下等国际厂商垄断着。

因为只有这些厂商能生产“中文机”,而其他品牌的“数显机”体验远差于“中文机”。

正在从事寻呼机研发工作的徐立华,对于这些“行内”事自然是非常清楚的。慢慢的,他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商机——假如能研制出自己的“中文机”那市场空间岂不是极其广阔?

2,波导四杰

既然想到了创业方案,徐立华激动得直接就把工作辞了。还和蒲杰一起做了一个可行性报告,然后就四处找投资,但这个过程却并不顺畅。

就在这个关键时候,他另一个同为硕士的同学——徐锡广刚好从北京到深圳旅游结婚。

于是徐立华就向徐锡广说了这个事情,并问他有没有什么关系。于是他马上跟老家浙江奉化市(当时还是县级市)的朋友联系,结果是当地政府愿意投资。

喜出望外的三人,在 1992 年十月份来到了奉化。令人惊喜的是,谈判过程非常顺利,当地政府同意出资 510 万元。但是后来事情又有了曲折,因为他们发现政府的出资并不够,还需要更多的资金。

于是谨慎行事的奉化政府,便找了一些专家来论证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并邀请徐立华三人和专家团在奉化迎宾餐厅吃饭。但“无巧不成书”的是,他们进去餐厅后一看,专家团中竟然有徐立华的老朋友隋波!

他们的交情可以追溯到 1989 年,当时徐立华和徐锡广在宁波大学做研究生论文的时候,结识了同在宁大的隋波。很自然的,后面隋波便加入了创业团队。

最终,1992年十月份,奉化波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 1000 万元。其中奉化政府占股 51%,剩下的 49% 由徐立华等四人技术入股所占。

这个技术入股比例在当时来看,属于“破天荒”了!之前他们在其它地方谈判时,技术入股比例给得最多的也就 30% 而已。当然,这也是他们选择奉化政府的根本原因。

至于为什么取名“波导”,徐立华解释道:“波有电波,冲击波和宁波之意;导呢,先有半导体的意思,后有传导的意味。”就这样,名载商业史的“波导四杰”正式诞生!

(二)寻呼机开篇

1,首遭挫折

波导成立后,四个创始人每个月只拿 800 元生活费,其它一分钱不拿;而他们引进的技术人员却可以拿到三四千块钱(这可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月工资!

在这样“不成功便成仁”的创业氛围下,1993年二月份,波导传呼机试制成功。同年5月8日,波导第一条传呼机生产线建成。

至此,首台波导牌中文传呼机正式下线——这是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寻呼机!

1993年七月份,“波导”中文寻呼机正式批量上市。凭借其仅为国外品牌 2/3 的价格,迅速打破了国际品牌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

而且由于当时摩托罗拉对中国市场的潜力预估错误,导致旗下中文机长期缺货,波导正好可以填补这一市场空缺。但好景不长,火爆的市场需求打乱了波导的生产计划。

为了打破“供不应求”的局面,波导这边加快了生产出货;但同时,公司并没有健全的电子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最终,由于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波导的产品引起了消费者大量的退货。

1994年上半年,公司的仓库里积压了六七千台寻呼机,全部流动资金被压死,企业陷入绝境。波导首次挑战传呼机霸主——摩托罗拉,宣告失败。短暂的辉煌过后,便是绝望。

2,盘活重启

为了救活自己亲手创办的企业,徐立华等人作出大幅度的让步,与香港的一家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这次外方除了出资之外,还引入了质量保证体系。

1994年5月20日,中外合资企业奉化吉通波导有限公司成立。波导的创业团队成立了奉化波导通讯技术研究所,在合资公司中仅占 14.7% 股权。

后来徐立华回忆道:“那一段时间是我们最困难的。当时我们最大的想法就是让企业能够活下来,让自己亲手做出的中文寻呼机能够走上市场,对自己的股权看的不是很重。所以港方只要肯投入资金技术,把企业做起来,自己的股权少点也无所谓。”

其实这个股权问题是个“定时炸弹”,而且“引爆”的时间点来得很快。1995年中,由于地方政府与外方就生产基地是留在奉化还是迁往深圳不能达成一致,外方按股本比例撤出了大部分资金和优良设备,中外合资企业随即分家解散。

1995年七月尾,创业团队联合奉化大桥镇的资产经营总公司,出资成立奉化波导有限公司,其中创业团队的奉化波导通讯技术研究所占 80% 股权。经过此番波折,总算解决了股权遗留问题,波导可以放手去干了。

1995年,波导自行研发成功中国第一台股票信息机,次年投入量产。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大学毕业之后的竺兆江(2013年创立了传音控股)进入波导公司,成为了一名推销员。

1997年,中国第一台高速汉字机在波导呱呱坠地。当年波导生产销售传呼机 32.5 万台,成为国内最大的传呼机自主研发生产基地,并创造了超四千万元的利润!

1998年,全年生产销售传呼机超过百万台,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排第二名!仅次于摩托罗拉,成为了寻呼机领域的国产骄傲!

3,联姻国企

就在公司的寻呼机市场一片大好之时,徐立华敏锐地看到了繁华背后的危机,看到了产业的方向———“手机取代寻呼机”的这个大势。因为一向紧盯港台市场的创始人团队,逐渐发现这些地区的传呼机市场正在被手机市场快速压制。

可是,当时的波导一没资金(起码需要一两亿元),二没生产手机的各项技术(要进行相关研发一般都需要几年时间),三没生产许可证(当时他们算是民营企业,百分百拿不到证),想要短时间内切入手机行业无异于天方夜谭。

不过,在那个年代,最不缺的就是机会。那时候,当地的宁波电子仪表工业局转制形成的大型国企——宁波电子信息集团(1998年八月尾成立)正在四处寻找新的机会,而波导正好符合他们的要求:有一定生产基础、市场经验和发展潜力。

于是宁波电子和波导谈判,开出了“要做第一大股东和由宁波电子的人员出任董事长”这个条件。当时徐立华是这样盘算的:“国有企业有一套成熟的管理规范方法,只要把国企的规范落到实处,肯定能让波导再上一层楼。

在有了国企背景后,肯定还有利于进入一些民企的投资禁区,可以帮波导早日拿到手机生产许可证和上市指标。光有董事长这个职位不会带来什么,只有企业做大了,企业才会给职位带来荣耀。

于是,两家公司的资产重组正式开始。1998年9月30日,奉化波导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宁波电子信息集团下属电容器总厂和太阳能电源厂,宁波电子信息集团占股45%。

创业团队的奉化波导通讯技术研究所变更为奉化波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股份从80%降为44%,成为第二大股东。剩下的 11%股份,由大桥镇等另三家企业共同持有。

至此,波导便形成了一个国有、集体、私营企业共同投资的利益联合体。重组完成后,徐立华让出董事长一职,担任总经理,波导董事长由余红艺担任。

(三)波导盛世

1,魄力转型

如今有了国资背景,资金问题就算已经解决了(可以向银行申请大额贷款),那剩下的手机技术和生产许可证问题就是亟待解决的了。

但是牌照问题暂时无解,因为国家本计划于 1998 年底开始对手机进行专项审查并发放拍照的,结果却被改到 1999 年九月份了。不过,另一个问题却很快解决了。

1999年,法国的萨基姆(SAGEM)公司主动找上波导,商量合作事项。这真的可以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很快在2月5日,双方就签订了合作协议,进行移动电话技术开发和生产合作。

可是,有了技术,还得许可证才可以生产手机。这个时候,徐立华的魄力再次发挥作用——他决定“先斩后奏”!

1999年四月份,奉化波导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徐立华在为手机之外的另一个目标——“上市”所做的努力。

1999年五月份,波导开始贷款建设手机生产线。7月8日,第一条移动电话生产线建成并开工生产,第一台波导牌移动电话下线,后面总共做出了 2 万台手机!

八月份,波导销售公司成立,专门从事全国销售网络铺设工作。由于徐立华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做手机,所以销售网络进展极快。往后波导的辉煌,离不开这个全国销售网络的功劳。

一切准备就绪,当九月份领导到厂里进行专项审查的时候,看到躺在仓库里的 2 万台手机,顿时惊呆了!这时候徐立华直接摊手:“生米都煮成熟饭了,孩子都生了,你们看怎么办吧?”

后面徐立华接受采访时曾谈到过这个话题,当主持人问道:“万一真拿不到这个牌照呢?”

“不可能。合并以后,我们已经是一个国有控股企业。”徐立华自信满满地回道,“国家为什么要进行专项审查?它要保护谁呢?就是要保护我们啊!把我们打死,这是不可能的!”

1999年9月15日,宁波波导成为了首批获得国家移动电话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于是首批波导移动电话投放市场,迅速扑向当时国际巨头们还无暇顾及的中小城市市场。

2000年7月6日,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波导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 6.4 亿元。

上市后的波导,宁波电子的持股比例降至 33.75%,徐立华的波导科技股份比例升至33%,而且两家在董事会中一样都是各占五个席位。

可以说这次上市后的股权结构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徐立华非常满意。至此,徐立华的两个目标全部实现,而属于波导的辉煌,即将到来!

2,手机战斗机

这个找上波导的萨基姆公司,不仅是当时世界第六大手机生产商,还是全球极具实力的航空军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法国的幻影战斗机便采用了这个公司的通信设备——这就是波导敢自称为“手机中的战斗机”之原因。

宣传语有了,形象代言人自然不能少。于是波导便重金签约了当红歌手李玟——首开国内手机企业签约巨星先河,代言波导手机,并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媒体抢先宣传波导移动电话品牌。

在“品牌、价格、渠道”三大关键因素的支撑下,2000年,波导销售移动电话70万台,首次夺得国产品牌移动电话销量第一名!

2001年,波导销售移动电话250万台,继续位居国产品牌移动电话销量第一名。

2002年5月8日,创业团队的“奉化波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更名为“宁波波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8月29日,波导股份再次牵手法国萨基姆公司,在宁波签约。决定共同投资组建宁波波导萨基姆电子有限公司,计划建立年产2000万台的移动电话生产厂。

2002年12月17日,波导在新工业园区隆重举行“第1000万台波导手机下线仪式”。2002年报出来之后,波导竟录得了破 2 亿元的净利润记录!

2003年一月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波导手机2000-2002年度连续三年位居国产品牌手机产销量第一名。

在波导登顶的这几年,国产品牌学到了其首创的“自主营销渠道,服务销售终端”手机营销模式,成功实现了国产品牌从1999年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到2002年超过国内市场的30%之壮举!这方面波导功不可没!

2003年5月30日,波导股份第二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选举徐立华为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原董事长余红艺升任宁波市副市长。

2004年一月份,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2003年波导全年实现手机销售近1175万部,连续四年夺得国产品牌手机销量第一,且首次超过所有国际品牌夺得国内手机市场销量第一。

2004年出口突破300万台,占所有国产品牌出口量一半以上;全年销量跻身全球八强,成为首次入围全球十强的中国本土手机厂商(也是榜单中唯一的中国厂商)。

2005年11月30日,波导股份与法国萨基姆公司又在宁波签约(第三次深度合作了)。双方共投资600万美金,各占50%股份,组建宁波萨基姆研发有限公司,共同争取全球第五的位置。

2006年一月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波导手机出口611万台,累计出口量在国产手机中率先突破1000万台。2003-2005年度连续三年位居国产品牌手机出口第一,成功蝉联国产手机品牌出口三连冠。

截至2005年底,波导手机全球累计销量达到5000万台,成为第一家突破5000万大关的国产品牌手机厂商。

2006年一月份,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波导手机累计实现销量1393万台,连续六年实现国产手机销量第一。

(四)盛世危机

1,折腾篇

盛世的数据看完实在让人热血沸腾,可是,若结合波导的年报和折腾记录来看,其衰落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了。2002年到2003年,登顶的波导除了卖手机之外,还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比如跟东南大学合作搞无线移动指挥车;和韩国永友在杭州合作做CDMA直放站,想进入系统;跟重庆的航天机电设计院在重庆合作搞无线数据应用,如无线POS机。

但这些项目后来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2003年十月份,波导科技与南汽合作,斥资1亿多元人民币,收购无锡汽车车身有限公司58%的股权,由此正式踏上造车之路。

但双方的分歧很快显现出来:波导希望通过快速生产经济型轿车,以抢占市场份额并获得利润;而实际控制生产线的南汽却反对过快扩张,要求稳扎稳打,以避免质量问题砸了南汽的牌子。

2004年八月份双方最终分道扬镳。同年,波导还拨款100万元进行数字电视的调研,但最后徐立华感到无论是品牌还是销售网络都没法跟现有厂商比,便放弃了。

随后的十二月份,徐立华不死心又通过收购宁波神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再次进入汽车业,但多年后该项业务还是失败了。

2004年,波导还在德国与西门子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备忘录,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生产、销售移动电话。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波导捡到了一个宝,事实却并非如此。

当时的西门子手机已经陷入了严重的亏损之中,此后不久就传出正在寻找买主的消息,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2004年,波导年报显示,净利润不增反减,衰退的信号已现。

2005年六月份,当明基成功收购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制造商时,留给波导的只有更多的库存。加上产品规划的失误(没有准备当时最火的 MP3 手机),库存积压进一步加重!

另外,自2004年开始,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手机厂商在中国开始调整渠道策略,2005年已经初显成效,国产手机品牌损失惨重。

同时,随着 2005 年二月份手机牌照制放开变为核准制,手机牌照一批批地发放,老牌国产手机强厂的“政策保护伞”逐渐成为历史。到2005年底,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已经从最高时的接近60%下滑到30%多一点,波导作为老大自然首当其冲!

几大因素共同影响之下,波导 2005 年年报录得全年累计亏损 4.75 亿元的记录——这是波导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而且是巨亏!

2,调整篇

2006年,国际手机巨头进一步加强在中国三、四线城市的销售布局。同时黑手机市场(走私水货、杂牌假冒和非法拼装等手机)的猖獗也给价格制胜的国产手机以巨大冲击。

在内外夹击和上一年度巨亏的“窘境”之下,徐立华减少了折腾,开始思考应对之策了。

最终,波导确定了三大销售渠道,分别定位于运营商定制(重点开发)、大卖场直销和自有渠道销售。这样既减少了和国外手机品牌的直面竞争,又避开了黑手机的冲击。

同时,波导还提前规划产品,加快开发、丰富产品线,比如3D游戏手机、电视手机波导已经先行一步,只是等待市场的时机。

经过这一系列调整,波导在 2006 年成功扭亏为盈,并再次排名国产手机第一名——连续七年蝉联第一名。不过,这也就是波导最后的辉煌了。

3,衰落篇

2007年初乔布斯发布了初代 iPhone,这件大事改变了世界上所有手机厂商的命运,波导自然也不例外。但波导没有撑到智能手机时代全面降临,就已经开始衰落了。

从 2006 年开始,国际品牌已经开始注重低端机型的走量了,这在 2007 年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国际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这大幅挤压了波导等国产手机品牌的生存空间。

另外,无孔不入的“黑手机”也在改变策略,继续泛滥成灾,开始汹涌挤进二线和三线城市,加上之前便已泛滥的四线城市,对国内一线手机厂商形成全面打压的态势。

遭受前后重度夹击的波导,在其 2007 年报竟录得了 5.94 亿元的超巨额亏损!而波导在 2007 年业绩报告中曾三次提到“黑手机”对其商业运营的负面影响,可见“受荼毒”之深!

同时这年波导没能蝉联国产手机销量榜首,跌落了神坛。更糟糕的是,波导在2006年不守本分又跑去搞汽车业务了。

当时波导又与长丰集团联姻,第三次冲刺造车业,但两年后因为遭遇金融危机再次失败。后面又找陆丰合作,结果却在 2011 年被“甩”。

随着 2012 年八月份宁波神马被大众收购,徐立华的“造车梦”彻底破碎。多年投入巨额资金却未见分文回报,同时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荒废了手机主业。

2008年由于叠加了金融危机的因素,波导继续亏损了 1.67 亿元。更尴尬的是,同年徐立华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差老板”。

2009年虽然扭亏为盈了,但其依靠的并不是主营业务的经营,而是变卖资产、政府补贴与对外放贷。同年发布了官方称为“第一台智能游戏手机”的 X1,但这个 X1 和一年后索爱发布的 Xperia Play 却有天壤之别。

这两款手机虽然都是“X”开头,但波导 X1 不管是技术层面(仅支持 JAVA 程序)还是外观其实都更像是老人机。所以这台手机在 2010 年上市后,市场反响并不好。巧的是,索爱的那台游戏手机在商业上也不成功。

(五)传奇落幕

1,荣光不再

2009年,华为的首款安卓智能手机问世。2010年,联想、中兴和酷派也相继发布了旗下首款安卓手机。至此,“中华酷联”全面拥抱安卓系统,而这时候的波导还在放贷收利息。

2011年底,波导正式启动厂商一体化模式的“波导工厂店”直营模式,波导手机开始“山寨化”。2012年,逐渐启动智能手机生产线。

2013年,与阿里合作推出搭载“Yun OS”的智能手机——“枭龙”系列(皆搭载联发科处理器),但是在市场上并没有激起多大浪花。

同时,在波导手机被边缘化的这几年,“中华酷联”四大天王开始全面崛起,波导国内的手机业务急剧萎缩。更惨的是,波导在海外市场方面,也在四大天王的“围剿”之下节节败退。

2014年,小米登顶国内手机市场,将三星斩落马下夺得第一。这意味着,智能手机时代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这个时候波导已经逐渐放弃了智能手机的研发,转而主攻手机主板的研发生产。这就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波导官网至今仍然挂着 2016 年左右上市的七台低端智能手机。

2,彻底没落

2017年,在手机主业方面遭遇各种挫折的波导,营业收入大幅下降(接近腰斩),并于当年的年报上录得了 1.53 亿元的亏损。

2018年,波导通过裁员、优化产品结构和加强生产成本控制等措施(这些措施导致波导连“老人机”都停止研发了),以及因被征收部分资产而获得资产处置收益,成功扭亏为盈。但这时候的营业收入已经萎缩至2017年的一半不到。

2019年,波导继续裁员,继续对各项费用做了进一步的控制和压缩。但在主业衰退,新引入业务没有进展的情况下,营业收入继续萎缩,净利润也开始下降。

2020年,在车载中控板和智能设备业务的带动下,波导的营收和净利润开始提升。2021,继续在这两个业务方向取得突破,营收和净利润进一步提升。

2022年中报显示,波导的车载中控板业务已经跃升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收入占比最高),其毛利率也在公司业务中排首位。但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却开始下降(三季报也一样),新主业也遭遇了发展瓶颈。

总结:

这些历史悠久的老牌手机强厂写起来实在太累人了,不管是初创,还是辉煌,亦或是之后的衰落,都有太多故事。但是,每当这些老牌手机强厂达到巅峰之后,总免不了进行手机主业之外的各种折腾。

这个系列开篇的金立,其创始人在公司辉煌的时候跑去搞房地产了;后面写的酷派,辉煌过后,由于失去了运营商这一“大腿”,便跑去抱奇虎 360 的“大腿”,不久又抱着乐视的“大腿”请求奇虎 360 的原谅,最终陷入了长达三年的股权争斗旋涡。

至于波导,那就是跑去造车了。本来走的就是“重营销轻研发”的路线,结果还“矢志不渝”地折腾副业,后面又遭受国际品牌和国内“黑手机”的夹击,逐渐衰落。往后,在智能手机时代全面来临之前又被新兴品牌天语和金立甩在了身后。

2010年之后,随着“中华酷联”、小米、华为以及蓝绿厂的陆续崛起,波导逐渐就不怎么搞手机主业了。直至如今,车载中控板已经成了波导的第一大业务,“手机中的战斗机”已成传说。

END

致力于手机知识的探索和整理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pos机排名前十,之波导兴衰史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中国pos机排名前十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转发请带上网址:http://www.poszjia.com/newsone/82413.html

你可能会喜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bsa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